自然科学巨子沈括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自然科学巨子沈括"分享给大家!
自然科学巨子沈括
张法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96期
北宋名宦沈括一生为官很有政绩,在执政的同时,他对科学技术情有独钟,并颇有成就。权衡两者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历史定位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就是这样一位屈指可数的人物,在宣州这片土地上也曾留下了他的足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勤奋好学,博学善文,做过地方行政长官和京城大官。在嘉祐(1056—1063)年间,沈括客居宣州宁国其兄沈披处。后任过宣州监税务。熙宁(1069—1077)年间,先后两次任宣州知州。可见他的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光是在皖南度过的。他在宣州所做的科学实践活动:即关于修建“圩田”的理论与实践,关于炼制“秋石”的试验与方法,载入了中国科技史册。
围绕建圩与反建圩,早在唐末就开始了争论。因为圩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汛期破圩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本为好事有可能变成坏事。位于皖南青弋江下游的秦家圩(今在芜湖县境内),宋初水毁之后80多年还未修复。直到嘉祐六年(1061),才派时任宣州宁国令沈披及其弟沈括前往考察修圩事宜。沈氏兄弟精水利,会测算,沈括依据修建“圩田”的理论与实践,针对不赞成修圩者的意见,逐条给予辩驳。这就是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著名的“圩田五说”。
一说,所谓夏秋之水洪峰泛溢,圩田占位,势必造成破堤成灾。沈括依据绘制的地图知道秦家圩北有丹阳、石臼两湖,沿圩河水又可注入长江,不存在“无广泽所容”。这就是说,建圩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否定。
二说,所谓圩田之后,地貌形态改变,汛期极易导致流水不畅。沈括认为,可以开挖新的河道排水。这就是说,事物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必要时应当采用工程的办法来处理。
万春圩图
三说,所谓“圩水之所处,皆有蛟龙伏其下。”沈括断然否定这类迷信说教。他解释道:圩外大河之水穿堤,天长日久,“其下不得不为渊,渊深而岸废。”这就是说,我们没有认识到事物内在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蛟龙在作怪。
四说,所谓秦家圩荒废后,来此采茭业渔者已有百余家,一旦圩复,势必造成他们停业或改行,他们起来反抗怎么办。沈括认为这不是不能成立的理由,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承诺他们能过上安居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说,只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他们是会赞成的。
五说,所谓圩之东南滨临大泽,“风水之所排,堤不能久坚也。”沈括分析说,这里有百步缓坡,利用埂外植柳、沿滩种芦的办法,可以缓解风浪对圩堤的冲击。这就是说,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就可增强圩堤的防护能力。
因为论说有理,秦家圩如期按沈括制定的修复方略付诸实施。宋仁宗获悉赐名“万春圩”,这个吉利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沈括随之写成《万春圩图记》。在当时皖南地区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的条件下,一个管理者有如此的统筹兼顾、化解矛盾的胆识,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执政之中的科学思想,就是在今天,还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熙宁九年(1076),中年沈括又一次来到宣州,原因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他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此间沈括自感身体欠佳,听说广南道人会炼“秋石”治病,销售于市,他便亲自组织试制。所用原料为:一次试制得用小便十几担(一担为两桶),另配适量的浓皂角液。
试制方法为:每桶小便加入一盏浓皂角液,用竹条快速搅动千百次,遇有杂质可用纱布滤之,等候桶内小便澄清,白浊者淀底,慢慢撇去清者不用,直取浓汁,这样十几担小便原料不过取得浓汁一、二斗。
将浓汁入锅煎干,刮下捣碎,再入锅加清水煮化,等候沉淀,慢慢撇去清汁不用,留下浓汁再次煎干,以此重复操作三、四次,直至熬干后色如霜雪为止。再将半成品的秋石放入砂罐内,用温火烘烤,养七昼夜,冷却后成小块状,即为研制好的药用“秋石”。沈括记录了四个病例,服药后均有疗效。
沈括在宣州制取秋石这一科学实践,曾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1900—1995)说:在11世纪的古代中国,就有人利用经过反复过滤、沉淀、加热、熔融等物理化学过程,得到“莹白如玉”的秋石,这是一个相当科学的方法,并且在那个时代半经验的治疗中,得到有效的可能性,这肯定是在现代科学世纪之前任何类型的科学医学中的非凡成就。
沈括故居梦溪园
熙宁五年(1072),沈括出京考察浙江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之余游览了雁荡山,看到千峰竞秀、沟壑贯连,推断那是水流侵蚀和风化的结果。西宁六年(1073),他奉命到河北视察边防军事设施,骑马沿太行山向北走时,在山壁中间看到了一条螺蚌壳和卵石组成的带状堆积层,由此联系陆地、水域,漫漫长长时空跨越,得出了沧海变桑田的结论。
元丰二年(1079),沈括在延州(今延安)作调查研究时,老百姓反映境内有一种叫“猛火油”、或称“石脂水”的矿物,他就组织当地工匠做燃烧实验,火力之猛深感这种资源潜力很大,亲自取名为“石油”,并预言“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日所验证,沈括也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
变法 人物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