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糖球会,海云庵500多年的历史,你都知道哪

导读: 一座海云庵,见证了糖球会的变化与成长,在这个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庙会文化史中,有一种力量,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除了糖球会,海云庵500多年的历史,你都知道哪"分享给大家!

不论是年少的孩童,还是花甲的老人。在很多青岛人的记忆中似乎都有这样一座古建筑。面积不大,就两亩三分地,只有一座古朴的大殿,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毫不起眼的庙宇深深刻入青岛人的共同记忆。

建庙:保佑渔民平安丰收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市北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

兴建海云庵,与当时青岛地区渔航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那时这一带只有东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庄和湖岛村,人们以下海捕鱼和耕种农田为生,建庙是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与丰收。

人们根据“海为鱼天地,云是鹤故乡”的诗句,给这座庙起名为“海云庵”。海云庵建成后,香火兴旺,有众多的善男信女进庙烧香磕头,祈福求子。庙外海云街上,买卖逐渐兴隆,其盛况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修缮:三殿并列加以保护

正殿即中殿,修好之后形成左、中、右三殿并列的新庙宇。殿的正门上挂有“回头是岸”的新匾(后改为“南海云月”)。左殿建好后,在殿的门柱顶上写有“苦海无边”(后改为“协天大帝”)横排四个大字。增建右殿,殿中台上为道德天君(即老子),左为鲁班,相传是他发明了木工工具,被木工工匠尊为始祖。右为后稷。该殿的门顶上,写有“普渡众生”(后改为“教民稼穑”)新匾。

1923年,有王涨诚等人两次化缘集资,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在翻修过程中还将先后两次化缘中金额在1块银元以上者的姓名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对立于正殿平台的两侧。一块石碑正面刻 “缘福善庆”,背面刻“百世流芳”;另一块石碑正面刻“万善同归”,背面刻“永垂不朽”。石碑的正反两面共刻有722个民众姓名和7个工厂单位,化缘捐款共计1002块银元。翻修后的海云庵,处处显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对3个殿进行修建的同时,还分别修建了庙的围墙、山门、照壁、钟楼、鼓楼及道士伙房、寮房等设施。1982年12月31日,海云庵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并立了石碑。1990年7月1日起至1992年底竣工,对海云庵的庙堂庙院等进行了修葺,重塑了各尊神像,基本恢复了1926年海云庵翻修后的原貌。同时,覆盖了杭州路河,建立了小吃街。

庙会:放鞭炮吃糖球热闹非凡

“初九咬春,十六踏圆”,500多年来不论时代与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青岛人因庙而聚,以糖球为乐的习俗随着这段俗语和一颗颗糖球一直传承了下来。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各路艺人和商贩们云集而来,场面热闹沸腾。作为青岛人年后最重要的一个节会,每年到糖球会结束的时候也就标志着年已经过完了。

海云庵庙会究竟始自何年无法考证。根据当地民众每年在正月十五日之后才开始劳动的习俗,在下地劳动和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丰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进庙烧香磕头。又根据正月十六日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特定此日为海云庵庙会。庙会那天,东镇、东吴家村、西吴家村、小村庄、水清沟,湖岛村以及东、西四方村的民众,一路上打着锣鼓、放着鞭炮,赶来进香磕头,热闹非凡。

中国人素以“红”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红糖球,认为是一年吉样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庙会期间,尤以糖球为最多。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赶庙会的人有时多达上万人,成为当时青岛市区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由于买卖糖球成为海云庵庙会的主要特色,民众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发展:青岛本土文化大观园

一座海云庵,见证了糖球会的变化与成长,在这个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庙会文化史中,有一种力量,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这就是青岛本土文化,它也奠定了整个节会的底蕴之本。即墨西的柳腔、鲁西南的菏泽面人、核桃微雕等民间技艺,还有赶场艺人在各个分会场穿行其间。

岁月荏苒,随着交通能力的不断提高。糖球会这个本土味道十足的节会已然突破了传统地域的限制,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职业练摊人也把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国的特色搬上了会场,糖球会的青岛味儿也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加入逐年多元。

你是否还记得这样的场景?主会场大戏台上,演员着装浓墨重彩,口中哼唱着胶东味十足的柳腔,梆子、板胡、大锣等乐器的声音通过音箱散入云霄,响遏街头巷尾。街巷间,跑江湖的艺人怪模怪样,在庙会的一角演着魔术杂技,被人围得密不透风,频频爆发出喝彩声。既然是庙会,自然也缺少不了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人、糖瓜栩栩如生、造型新潮,这些来自鲁西南的手艺师傅身旁也总少不了孩子的身影。可以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人们的物质需求如何改变,五百年来能在青岛人共同记忆中留下的,是那一颗颗红艳艳的糖球,和一张张灿烂的笑颜,与本土文化一起伴随着时间的发酵,愈发醉人、香甜。

-END-

转自市北区旅游

图文综合整理自青岛早报

金 文物 老子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