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七宗罪”:只要避免其中一个,历史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李自成的“七宗罪”:只要避免其中一个,历史"分享给大家!
作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李自成无疑是最成功的,他以被裁驿卒身份参与农民起义,一路起起伏伏,终于在崇祯末年成为硕果仅存的两位农民领袖之一,最终他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离统一中原只剩下一步之遥。但是,最终他却在山海关一役惨败于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直到在湖北九宫山被团练杀害。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李自成最后两年的一些决策做一下复盘,在最后的两年中他至少犯了七个错误,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李自成的“七宗罪”。
李自成剧照
一宗罪:过度执行追赃助饷导致失去官绅支持
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自然处处照顾农民利益,而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庞大军队的开销,李自成自然要从明朝的皇亲国戚和官员乡绅身上获取利益,而且方式粗暴,被称作“追赃助饷”。李自成进京后,明朝的勋戚、高官、上层太监无一不受到刑讯,很多人不仅被迫交出了家产,最终还丢掉了性命。
追赠助饷
这一政策无疑将很多明朝的官绅阶级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即使很多明朝官员投降了李自成,但是一旦形势有变,这些人并不会真心为李自成效力。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这一论断就得到了验证,李自成撤离北京时很多明朝降官并未随大顺军西撤,而是留在北京,将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迎进了紫禁城。
如果李自成能够对官僚阶级采取更加缓和的措施,取得了官僚士绅的支持,即使在军事上失败了,依然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且,更加严重的是,追赃助饷的政策还导致了李自成的第二宗罪。
二宗罪:对吴三桂的处理失当
在李自成破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命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关辽铁骑入关勤王,但是当吴三桂入山海关后、到北京之前,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已经上吊自尽。得到消息的吴三桂迅速改变了策略,将进京勤王改成“进京觐见新主”,吴三桂在进京途中在沿途张贴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阐明了此行的目的,让百姓们不必惊慌,同时也是向李自成表明自己愿意归顺的态度。
吴三桂剧照
但是,随后事情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吴三桂反叛了。行军到半途的吴三桂突然命令军队调转马头,向山海关进发,从背后攻击山海关并夺取了山海关,而这导致了两个恶果:第一,李自成失去了对山海关的控制,北京无险可守;第二,让吴三桂有了投靠清朝的资本,最终导致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清军和吴三桂联军击败。
而这一切都是追赃助饷导致的连带恶果,因为追赃助饷运动导致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吴家遭受逼迫,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命运,吴三桂选择了清朝,抛弃了李自成,这也导致李自成和清朝之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三宗罪:山海关守卫薄弱
山海关是明朝抵挡清军的屏障,也是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关卡,所以明末十分重视山海关的防守,还专门设置了山海关总兵,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都认为吴三桂是山海关总兵,其实不然,吴三桂是辽东总兵,负责山海关外的军事事务,而崇祯末年山海关总兵则是高第。
山海关
在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高第也投降了李自成,而李自成则任命明朝降将、原密云总兵唐通接手山海关防务。而这就是李自成犯的一个大错误,李自成并没有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去接手山海关,而是派了刚刚投降自己不久的唐通,更加致命的是李自成并没有加强山海关的防守,而是只派出了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去山海关。
在吴三桂得知大顺军在北京开展追赃助饷之后,为自己的将来担忧,于是选择了率领军队回身攻击山海关。而唐通和山海关守军不是吴三桂的关辽铁骑的对手,最终被吴三桂占领了山海关,为之后在山海关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四宗罪:未重视关外虎视眈眈的清朝
明末在东北兴起的清朝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清军经常从长城关口破关而入,扰乱内地,而崇祯皇帝也正是在清朝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崇祯末年,作为志在取明朝而代之的李自成,应当对东北的清朝形成足够的重视。
但是,很可惜,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李自成对清朝有清醒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而相反,清朝则时刻关注着关内的形势。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得知消息的清朝便通过蒙古人同远在西北的大顺军取得了联系,并送去一封书信“示好”李自成,希望能够和李自成“并取中原”。多尔衮代表顺治皇帝在信中写道:“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多尔衮
然而,李自成并没有得到这份书信,因为此时李自成已经东征北京了,准备给崇祯皇帝致命一击,而收到清朝书信的大顺守将并没有及时将这封信递到前线的李自成手中。虽然李自成没有得到这封书信,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李自成平时并没有对清朝有过重视和研究,否则李自成的手下不可能如此不重视清朝的书信。而如果李自成能够暂时稳住多尔衮,或者布置重兵在山海关防止清军入关,都会避免日后山海关战役之惨败。可惜,李自成什么也没有做。
五宗罪:从北京撤退时未布置重兵防守山西
山海关一役,李自成亲率的大顺军惨败,之后李自成率领残兵败将撤回北京,在北京匆匆举行了登基大典之后便率军队撤出了北京城。但是在西撤的途中,李自成并没有留下得力将领在山西布防,他只是留下了姜瓖等明朝降将,而这些降将在李自成走后不久便发动叛乱,杀掉大顺政权的文官,恢复明朝旗号。随后,清军赶到,这些明朝守将又投降了清朝。
山西是陕西的屏障,但是清军在山西并没有受到像样的抵抗,所以一路上追着李自成的军队厮杀,最终李自成损失惨重,而且清军很快追到了李自成的根据地陕西。如果李自成能够在山西布防,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集结后方军队的时间,而一旦形成相持之势,那些明朝降将也可能会考虑民族大义而选择站在李自成的这边,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不会对李自成落井下石。
六宗罪:撤掉湖北守军导致重回流寇状态
1645年正月,在清军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两路大军的夹击下,李自成自知西安难以防守,于是他率领大顺军从西安撤退,准备经河南、湖北然后沿江而下夺取南明弘光政权,再以江南之力对抗清朝。但是,在撤退途中,李自成又犯了一个错误。
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李自成命令湖北襄阳、承天、德安、荆州的七万大顺军随自己南下,但是这些军队是这四府的驻军,湖北是李自成此时仅剩的根据地了,而且湖北从1643年就在大顺军的统治之下。而李自成命令军队放弃这四个府,大顺军就彻底没有了立足之地,又回到了之前的“流寇”状态,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就没有稳定的粮饷和兵源,焉能不败?
1645年形势图
七宗罪:战略转移方向不明确
李自成在南下撤退的时候战略也不明确,起初李自成的目标是南京,但是后来清军多铎部率军进攻南明弘光政权,当李自成刚到湖北时,清军就已经到了淮河一带,以南明的军队是完全抵抗不住清军的锋芒的,南京很快就将被清军占领。
眼看清军就要占领南京,李自成就失去了方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最终李自成选择率军向西转进,远离清军,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举动造成了之后的一个意外——李自成在远离大部队的情况下被湖北团练击杀。
李自成在明末乱世中,几起几浮,一度接近成功,但是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在占领北京后不断犯错,最终导致功亏一篑。如果李自成能够避免其中一个或者几个错误,明末的历史就将被改写。
参考文献:《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
崇祯 清朝 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