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才干,让90万人口的蜀汉,竟能养兵10万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诸葛亮的才干,让90万人口的蜀汉,竟能养兵10万"分享给大家!
诸葛亮的治蜀治绩,几乎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数千年历史,治国施政的最高水准,在后世一千八百多年里,被无数名士贤臣推崇,并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地位更隆高得无以复加。
诸葛亮治国的方略,便是“明法”和“正身”,他制定蜀科,严格法度,赏罚必信,开诚布公,虚心纳谏,奖励直言"如董和曾因某事连续和他争论十次,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公开嘉奖,大加鼓励。
蜀军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自作聪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导致街亭之战失利。诸葛亮战后自贬三级为右将军,更向全天下通告自己用人不当的错失,(【布所失于天下】)更要求同僚们尽可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勤攻吾之缺)】,经过数年整训,终于练出一只令魏军只敢坚壁固守,不敢与之野战的强兵,克复武都、阴平两郡,名正言顺复职。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的执政者,诸葛亮真正身体力行做到了廉洁自守,不蓄私产,大公无私,以国为家。
刘备夺取益州时,曾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每人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诸葛亮却将这些丰厚赏赐尽数充公府库,他从出草庐起,出仕二十余年,执政十余载,一生宦囊所积,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勉强供一家温饱。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这一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不图私我,他的施政自然为世人人信服,哪怕施以严刑峻法,也让举国百万官民乐于接受。大小官吏同样不敢轻越雷池,起贪墨之心,极大提高了政权的组织和行政效率。
对比后世许多权臣,虽然也见识高远,试图革除制度弊病,但因为自身难以克制私欲,立身不正,生活奢靡,因此他们的变革措施便被同僚和世人认为是假公济私,打击异己,难以达到良好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不免人亡政息如张居正,误国害民如贾似道。
诸葛亮又安抚百姓、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劝农课桑,在他的执政期,蜀地织锦远销中原和外域,给蜀汉国家带来大量收入。他主持修建的山河堰堤历时一千八百余年,迄今完好,仍在造福当地百姓。
诸葛亮又亲率大军,深入险峻丛林,克服烟瘴侵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令南中百姓从此真正接受蜀汉统治,当地的人员兵力、耕牛战马、金银矿产、犀角皮革,都源源不断地充作蜀军军资,使蜀国获得了一个稳定而资源丰富的大后方。(【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因此,蜀汉虽然连年北伐,屡屡用兵,律法森严,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极大提高,百万百姓养兵十万而毫无怨言。朝堂上下共同为了“兴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而齐心协力。
凭借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诸葛亮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不止是为蜀汉江山续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许多举措遗泽后世千百年。
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官员,他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因街亭兵败被诸葛亮判削发之刑,然而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治蜀,却是:
星落五丈原噩耗传出,刘禅以天子之尊,换上白色丧服,无数百姓痛哭流涕,自发在街郊巷尾祭祀。
那些被诸葛亮收服的蛮夷部众,同样在野林荒郊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位中原汉人的圣贤。
哪怕是与诸葛亮为政敌的的李严、对诸葛亮有非议的廖立,他们在自己流放之地,一听说诸葛亮的死讯,便痛哭流涕,彻底绝望而死。因为他们皆知道,唯有诸葛亮才有足够的心胸和气魄来赦免他们。诸葛亮一死,便彻底断绝了他们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希望。
在蜀汉政权的四十年历史中,“丞相”便是诸葛亮的专属称呼,后主刘禅以下,从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诸重臣,一直到基层小吏,但凡议论政事时,无不引述诸葛亮之法为关键依据。
诸葛亮连年用兵,严刑峻法,而百姓不以为苦,完全是凭他的超人意志和卓越才华,同时加上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才得以让蜀汉政权的组织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极限提高。
然而,封建帝制国家,是极难有现代国家一样的严明法治的,而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治。等诸葛亮去世后,作为继任蜀汉执政者的蒋琬和费祎,虽然也是诸葛亮生前就重用的贤才,但他们面对蜀国地域狭窄、国力贫弱的的现实,作为务实的政治家,也不得不做各种妥协,难以将诸葛亮生前的一切施政方略都继续下去。
就以“大赦令”为例。三国鼎立局面下,人力资源对各国都极其宝贵,因此各国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频繁下达大赦令,解放那些囚犯罪人,让他们尽快投入生产、充当兵源。
依据《三国志》各位君主的本纪列传统计:
曹丕在位6年,1次大赦;曹睿在位13年,5次大赦;曹芳在位15年,9次大赦;曹髦在位6年,3次大赦;曹奂在位5年,4次大赦;
孙权在位33年,8次大赦;孙亮在位6年,6次大赦;孙休在位6年,4次大赦;孙皓在位16年,14次大赦。
即使是东吴孙权也好,司马氏三父子也罢,这些政治才能公认出色的统治者,一样在依靠频繁的大赦令来赦免罪犯、缓和矛盾,粉饰太平,同时顺带给自己涂抹上一层“仁君”面孔。
然而,这种对罪犯的频繁赦免,肯定直接损害了受害者亲属、间接损害那些守法百姓的权益,也是对国家律法威信的严重打击。因此,刘备生前和诸葛亮论政,都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治乱之道,曾不语赦”“岁岁赦宥,何益于治”。
诸葛亮执政十年,仅仅在刘禅继位之初大赦过一次,并公开自己“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的施政理想。《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此评价甚高,认为“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的30年间,执政的蒋琬费祎等人却改弦更张,以改元、立皇后、立太子、军队胜利、敌国内乱、敌国重臣来投等理由,先后发布了十一次大赦令。大司农孟光对此公开抨击,认为是"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费祎竟不能应答"无言以对。
蜀汉作为一个人力物力资源贫乏的小国,却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作为立国之根基,因此不停以攻为守,对占据中原九州的北方大国曹魏频繁发动攻势,蒋琬、费祎们的才干远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当然维持不了诸葛亮的理想主义施政,明知频繁大赦是饮鸩止渴,却也是“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因此,蜀汉政权的施政效率,蜀汉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诸葛亮去世后,确实是远不如当年了,(【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两相对比,也足以证明诸葛亮的过人政治才能,确实是千年一人!
百年之后,东晋大司马桓温挥军西征,入据蜀中后,特意寻访到曾见过诸葛亮的小吏,时年已百余岁。桓温问「诸葛丞相可与当今何人相比?」小吏云:「诸葛丞相在时,尚且感受不到他的伟大,自诸葛公逝后,一百年来,世人无人能比」一生倨傲自得的桓温,为之叹服。
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唐朝名相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诸多贤臣良相,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诸葛亮也。并赞颂诸葛亮施政「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可与伊尹、周公、管仲、萧何、张良等历代先贤齐名并肩,流芳青史。
篇末更以「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知公德音」,寄遥思于千古,写尽了诸葛亮治蜀之功,是如何声越千年,万古流芳。
诸葛亮 三国 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