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大医》等连出三部新小说,马伯庸为何高产还热销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长安的荔枝》《大医》等连出三部新小说,马伯庸为何高产还热销"分享给大家!
记者 师文静
2022年,马伯庸出版《长安的荔枝》《大医》两部小说,还有在文学期刊《收获》上发表的最新长篇《太白金星有点烦》。一年三部小说,题材跨度很大,且新书出版就能飙升至畅销榜,甚至《大医》上市一周销售额就破1000万元,作家的影响力和流行度可见一斑。
从《草原动物园》《七侯笔录》《龙与地下铁》《三国配角演义》等早期多类型作品,到《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风起陇西》《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系列等日益成熟、成风格的长篇,无一不是细节取胜、混血风格、类型杂糅、脑洞大开。
马伯庸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历史可能性小说”,就是在不改变既定史实的情况下,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最合适上演的故事。他说“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长安的荔枝》《大医》《太白金星有点烦》,依旧没有超出“历史可能性小说”写作之道,但题材各不相同。
《长安的荔枝》沿袭马伯庸写作常用的“时空魔法”,以耗时11天五千余里运荔枝,写出小人物的职场博弈、能力历练,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更以微观人事折射大唐宏观社会。《太白金星有点烦》中,太白金星李长庚担任“九九八十一劫难套餐”的“护法”,负责西天取经的费用报销、工作汇报等事宜,随着情节的铺陈,一切线索都指向那场震惊三界的大闹天宫……马伯庸以神仙写人,在讽刺戏谑中道出人的因果苦乐。
《大医》的创作,源自马伯庸参观上海华山医院院史馆时埋下的种子,小说以80万字篇幅,用写半部近代医疗史的专业度和细节丰富性,抒写了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群像,他们在疫情、灾害、战争中救死扶伤,时间线贯穿了晚清直至解放战争半个世纪,国家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捆绑”,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部长篇是马伯庸少有的偏严肃性作品,时空大范围延伸、主题宏大、深刻厚重,实现了创作的华丽转身。
在散文、科幻作品获得主流文学圈褒奖后,马伯庸这部新长篇得到严肃文学圈的热捧,有评论家认为,《大医》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上佳作品。
写作20多年,马伯庸涉猎过太多类型的小说创作,其作品对历史、悬疑、科幻、奇幻等多类型进行杂糅,并以多部备受欢迎的历史悬疑小说立住了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质。脑洞大开的历史故事、幽默风趣的行文,以及对历史细节的考究,都是其作品的突出特色。借由这些奇趣横生、曲折迂回的故事,马伯庸被赋予“文字鬼才”“文学考古者”“非典型作家”等美誉。很显然,四十岁刚冒头的马伯庸处在创作的高峰期,未遇到瓶颈期的他,多年来维持高产、高质,且创作题材不断拓展,在流行与严肃之间游走,成为文坛独树一帜的存在。
虽然马伯庸自称“没有一定要写出鸿篇巨著的豪情壮志”,但时时自省防止“被热度冲昏头脑或者被流行裹挟”,《大医》既拥抱严肃文学又拥抱市场,拓展了马伯庸的写作版图和疆域。而一部部长篇小说是“马伯庸宇宙”的基石,展开其在文学界、影视、戏剧、旅游乃至城市文化风貌等方方面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