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放眼瞧│《人生之路》:经典的价值在于历久弥新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新片放眼瞧│《人生之路》:经典的价值在于历久弥新"分享给大家!
□倪自放
由著名导演阎建钢执导,陈晓、李沁领衔主演的经典文学时代焕新剧《人生之路》正在热播。该剧是对路遥经典中篇小说《人生》的焕新再现,讲述陕北青年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人的成长故事和人生际遇。青年们的昂扬与无奈、欢笑与泪水,在80年代的陕北黄土高原一一上演,唤起了父辈记忆、又触发着青年共鸣。
文本
23年前的夏天,即将毕业的我提交了我的毕业论文,名为《路遥现实题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主要关注的是路遥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决定我这篇毕业论文是否为优秀论文时,系里组织了一场答辩,评审老师虽以本系老师为主但阵容强大,包括了目前中国文学评论界最靠前的几个名字。
答辩期间,评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路遥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而言,哪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更重要一些?我知道,就当时中文系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或者课本提示看,对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更为突出的《人生》,有更重要的文学价值。但我说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同为文学史经典。
其实,比较《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不够公平。《人生》是1981至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人生》是14万字的中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100万字的长篇巨著,体量不同决定了二者无法在一个维度进行比较。
如果非要找二者的共同点,除了都是路遥的作品,那就是两者都是经典。《人生》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平凡的世界》则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人生》影响了无数人,《平凡的世界》也是高校图书馆里借阅量最高的图书,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济南某建筑工地工棚里看到过《人生》,也看到过《平凡的世界》。如果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人生》更为犀利,《平凡的世界》包容性更强。
所以,当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播出时,我再次感受到历久弥新的经典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和之前剧版《平凡的世界》播出时给我的震撼一样强。所谓经典的力量,是说看《人生之路》对于60后、70后而言是重温青春启蒙,是回看激越而复杂的心灵史;而对于更年轻的观众而言,关于选择、奋斗的话题并不过时,1984年的故事穿越40年的时光历久弥新。
延展
从14万字的中篇小说到37集的剧集《人生之路》,剧集对小说的延展必不可少。高加林接受的所谓“人生暴击”,包括高考失败、当小学老师被辞、当县城通讯员被开除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小说中展示有详有略,其中高考失败、当小学老师被辞这些在小说中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在剧集中有详细的展示,这是剧集所做的延展。剧集所做最大的延展,在于高加林在接受上述人生的“暴击”之后,在困顿与挣扎中习得脚踏实地的心境、一鸣惊人的本领。剧集在小说的80年代叙事之外,有了更为广阔的叙事时空。高加林不是爽感剧里无所不能的英雄,他是你我身边普通的你我他。这样普通的你我他,在80年代之后更接近当下年轻人的叙事时空里成长,这是剧集最大的延展。
《人生之路》相对于小说《人生》的另一个延展,是开辟了上海故事线。这符合路遥文学作品的追求。其一,路遥小说是在写乡村,写乡村里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但都是放在城乡背景下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人生之路》设置了陕北和上海两条叙事线,上海是原著小说中县城的延续,这让剧集的叙事时空更为广阔。
其二,高双星顶替高加林到上海上大学这条叙事线,其实符合原著小说《人生》强矛盾冲突的犀利风格。《人生》是路遥80年代初的作品,彼时的路遥更为犀利,充满愤怒,所以我们在《人生》中看到高考落榜的高加林的愤懑,看到高加林卖馍无路时的窘迫,看到高加林到县城当上通讯员然后被举报开除。《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晚于《人生》十年,说《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升级版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创作风格上,《平凡的世界》有更大的叙事体量,有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十年之后的路遥也更理性,《平凡的世界》也更具有包容性。
《人生之路》中高双星在上海的叙事线,也有路遥文学作品中的烙印,比如高双星到工地打工,那其实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版本。以高加林的名字到上海上大学的高双星,在大学校园里实现了自己的心灵救赎,陕北的高加林和上海的“高加林”同时出现在剧集相当长的篇幅里,不仅仅是体现了犀利的矛盾冲突,也丰满了向往城市而不得的高加林的人生轨迹,这种人生轨迹的描摹让人物形象更为丰富,而非闲笔。
选择
应该说,对于《人生之路》而言,延展的是更广阔的叙事时空,不变的是路遥文学经典里的精髓,即青春与人生的抉择、奋斗与成长。
在《人生之路》第11集中,高加林接到远在新疆的二爸的来信,说他即将转业至地方,并勉励高加林在农村发展,农村也大有可为。此时的高加林正经历人生的选择:高考落榜、教职被辞,有了巧珍的爱情表白,他不知道他在农村如何发展。这时弹幕里有观众说,我要离开我的浪浪山。这样的弹幕,说明更年轻一代的观众看懂了《人生之路》。《中国奇谭》里的角色想离开自己的家乡浪浪山,浪浪山寓意我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总想翻越的大山或想离开的家乡。而在《人生之路》中,更年轻一代观众理解的浪浪山是高家村,观众与高加林实现了共情。
《中国奇谭》里想离开浪浪山的角色,《人生之路》里把高家村当作人生困境而要离开的高加林,其实面临着同样的人生问题,即选择。选择、出走、奋斗,这是路遥文学作品的精髓,我们欣喜地看到,剧集《人生之路》把握住了这个精髓。《人生之路》刚播出十多集,其中一句台词让人热泪盈眶,“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来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创业史》作者柳青。路遥和柳青都来自陕北,路遥多次明确说柳青是自己尊崇的“文学导师”,应该说,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深受柳青《创业史》的影响,路遥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了柳青的人生主题。路遥把柳青的这句话写在小说《人生》的开篇,并把这种情感贯穿到自己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说,这句话是理解小说《人生》的钥匙,也是理解剧集《人生之路》的关键。
《人生之路》充满了选择,高明楼选择让儿子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高双星选择使用回自己的真名发表作品,刘巧珍选择了加林哥,刘巧珍选择了马栓,刘立本选择马栓当自己的二女婿,马栓被动选择了放弃复读,马栓选择了等待巧珍,香香选择和爱自己的人私奔,高玉德两口子选择了隐忍,德顺爷选择了豁达。高加林曾经选择了巧珍,高加林曾经选择过黄亚萍,高加林可能选择过乡土,但高加林更想选择城市。小说《人生》结尾,高加林最后选择了灰溜溜地回到乡村,在剧集《人生之路》中,高加林选择了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以说,《人生之路》虽然在叙事上延展多多,但紧扣了“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的选择主题,从而赋予经典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细细看,慢慢品味。
(作者系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