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的“爱与忠诚”闪闪发光 ,“八公”变“八筒”不只赚眼泪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狗狗的“爱与忠诚”闪闪发光 ,“八公”变“八筒”不只赚眼泪"分享给大家!
记者 宋说
正在上映的电影《忠犬八公》好评不断,这段人人都知道结局的故事,还有日本原版和美国改编版珠玉在前,但本土化改编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疗愈感,大银幕上,狗狗的“爱与忠诚”再次击中观众泪点,但不止于泪点。
本土化的人物关系
《忠犬八公》讲述了一位教授不幸离世,他捡到并收养的一只小狗十年如一日地蹲守车站,等待永远回不来的主人。这个经典故事历经三次改编:1987年日本将其改编成电影《忠犬八公物语》,2009年美国将这段故事改编成《忠犬八公的故事》,目前中国版《忠犬八公》上映十余天,票房近2亿元,有观众评价“中国版《忠犬八公》最后三十分钟直接令人泪崩”。
在导演徐昂的处理下,此次中国版改编的《忠犬八公》既有中国式本土元素扩充,又保留了经典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故事基本架构设定和其他两个经典版本相同,“八公”的主人都是中年男性教授,他们和“八公”的相处互动,无论是日版的一起洗澡、美版的俯身亲自教狗狗叼球,还是中国版的车站相约、送报等日常,三个版本各有各的趣味。
三个版本中的教授形象略有不同,此次冯小刚版的陈教授造型比较严肃,不善于向家人表达爱,职场上还因不通人情世故,多年来始终停留在副教授的职位。美版的主人公教授善于交际,乐观开朗,日版的教授则是家庭地位非常高的一家之主,三个版本的教授在家庭关系里各有看点。
在本土化的改编设计中,故事的地点和背景也尽量贴合了中国本土气息。中国版改编的《忠犬八公》故事发生在山城重庆,起伏的青石坡,嘉陵江边纳凉的人群,冒出辣味的厨房,周边环境充满了烟火气。陈教授与家里人、与狗狗的相处日常被娓娓道来,展现了“八公”主人一家人的性格。固执的陈教授心怀温柔,是一个内敛寡言的父亲,酷爱打麻将的母亲“刀子嘴豆腐心”,两个长大成人即将离家的儿女则拥有各自的追求,四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中国式家庭群像。
经典故事拍出新意
和前两个经典版本不同的是,此次中国版改编的“八公”名字变为“八筒”,名字来自麻将中的一张牌,而且还成为改变家庭关系的存在。影片中,“八筒”成为了家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怕老婆的陈教授因为遇见它才“雄起一回”,每天埋头干IT的儿子、整日泡在麻将桌边的老婆,也都因为“八筒”的到来,跳脱出了原来的世界。
作为真正主角的“八公”,几个不同版本对它的塑造侧重点也有变化。中国版本的“八筒”每天等待主人的地方是重庆特有的城市缆车索道站,日版的则是火车站。因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八公”身上所体现的治愈和催泪效果,也有了不同的细节设计。在日版的故事中,“八公”的存在是一种陪伴,它在教授去世后被遗弃流浪,强调了狗与男主角的情感维系。美版的故事中,重点讲述了“八公”对主人的绝对忠诚。在中国版的《忠犬八公》里,“八筒”治愈了整个家庭,成为一家四口联络情感的纽带,导演也通过“八筒”等待陈教授的十年时间里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影片中,“八筒”见证老房子拆迁,望见江河淹没了它和教授埋下的“骨头”,又送别了重庆“棒棒”,最后数年苦守的长江索道站变成了旅游景区,它也完成了最后一次的送报使命。用“八筒”的视角告别的时代,不仅是属于它和教授的快乐往昔,也体现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从“八公”到“八筒”,《忠犬八公》历经三次改编,尽管观众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每每银幕上出现狗狗守望的眼神,传来人物悲凉的叹息,还是忍不住感慨《忠犬八公》的故事太催泪。其实“人狗情缘”题材的电影一直拥有不错的票房成绩,故事经过本土化改编,揉进了中国特有的人情世相,每每上映都扣动观众的心弦。比如2019年上映的电影《小Q》是根据日本畅销书《再见了,可鲁》改编,也有前作2004年的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珠玉在前,但相比原著和日版电影对于导盲犬知识的详实普及,电影《小Q》的本土化改编更侧重小Q和主人之间感人的陪伴,还加入了残障人士自我救赎、自我振作的议题。在《小Q》里,狗狗的“爱与忠诚”让绝望消沉的盲人重拾生活的意义,《忠犬八公》里的“八筒”则是促成了家人之间的和解,这些“爱与忠诚”经过多元化的元素改编,摆脱了一味煽情的叙事模式,用静水流深的治愈打动着观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