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晨、杨小凡新书首发式探讨文学: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远方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王方晨、杨小凡新书首发式探讨文学: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远方"分享给大家!
记者 师文静
4月16日,“天空下的人们”——王方晨《大地之上》《凤栖梧》《不凡之镜》暨杨小凡《太平道》首发式在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举行,著名作家王方晨、杨小凡携新作分享写作思路以及个人文学追求。孙书文、张艳梅、张建波、许玉庆等文学批评家到场,解读作家新作,畅谈文学阅读。这是一场鲁皖作家间有意义的深度交流,向读者展现文学创作的绚丽多姿。
如何构建精神家园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方晨是大家熟悉的山东作家,受邀而来的杨小凡是安徽作家,作品获得多项大奖,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王方晨表示,两个人能一起交流写作,是因两人有特别的缘分,他们是同龄人,都读过师范类大学,当过老师,又都离开教育行业开启文学创作之路,还同年加入中国作协,都走过了三十多年写作之路,相似的文学经历和人生经历,让两人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少共鸣之处,也才有了这场读者期待的交流活动。
王方晨的《大地之上》《凤栖梧》《不凡之镜》是其最新作品。长篇小说《大地之上》生动书写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诗意展现大地上丰沛的乡村事物和奔腾生活。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大地之上》就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谈到此作的写作思路,王方晨提到了文学创作的永恒性问题。他表示,在创作之初他就想写出一部不一样的作品,乡土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脱离了土地,面对生活的骤变,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漂泊感”“游魂状态”,而小说要揭示这种经验、精神、心理等层面的东西,并展开对未来的思考,回到文学主题的永恒性上。“《大地之上》从生活日常入手,小事儿作为大事儿来写,写出反差感;它有生命的构成,虫、鸟、金蝉、大雁甚至幻想中的马,构成浓郁的生命气息;它有大量的神话,组成当代的大河湾,是对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探索。”
短篇小说集《凤栖梧》由发表在国内文学名刊的短篇小说汇集而成,其中作品专注于市井、日常和地域,专注于“文化”“传统”和“创新”,重新赋予这些旧词以新意和反思,并以丰富、曲折和让人感吁的故事完成承载。王方晨谈到其作品同时呈现出对现实日常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注重,他称,这两者并不矛盾:“我的创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现实的关注没有改变过,二是用文化的目光关注现实,把现实的东西上升到文化自觉中去书写。写作并不是简单地创作情节、写一个人物和故事,好的小说能让你读出文化来。缺少了文化烘托,一部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艺术性。”
王方晨的中短篇集《不凡之镜》收录了《处处金枝》《神马飞来》等作品,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寓意深刻,通过对普通人物、家庭、楼道、街道的关照,折射出宽阔的社会面貌,表现出作家对现实的深刻思考。王方晨说,其中作品无不关乎着梦想和如何构建精神家园,在平凡的人生中创作出不平凡的故事。
在分享写作和阅读时,王方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什么是理想读者”。他认为,作家希望有自己的理想读者、有知音,而读者也希望能真正理解作家。“作为作者,我希望我的读者读完我的书能够在精神上走得更远,获得精神上的远方。”
追问现实,启发读者
杨小凡著有长篇小说《酒殇》《窄门》《天命》《楼市》以及中短篇小说集《药都人物》《总裁班》《某日的下午茶》等,编剧和改编电影四部。《太平道》是其最新中篇小说选集,作品立足于当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了他们的欢喜悲愁。
《太平道》中作品的共同点是关注现实、贴近时代。比如《大学》写的是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半文盲”企业家创办一所大学的故事。杨小凡说,这个故事绝非完全虚构,反映的是现实中企业家运用资本建立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对大学教育市场化的反思。选集中,《太平道》是一篇独特的小说,写的是某些服刑群体出狱后的生活,这篇小说也不是完全虚构,作者对这个群体有深入的了解,写出这个鲜少涉及的小说题材。
在谈及创作时,杨小凡谈到了自身写作中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他说,自己丰富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决定了其作品的基调,就是关注现实、贴近时代。“一个作家关注现实、贴近时代是他的使命。但作家关注现实,创作现实主义小说,并不是对现实的照搬、临摹。事件、故事完成之后,小说才开始,小说始于现实的结束,文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追问。”杨小凡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重新构思,更有对人生命力、鲜活力的描写,对人物背后的命运、人性的探索,找到对读者有启发的东西,小说家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同时,杨小凡提到,有些现实题材作品写农村、写大学不鲜活、不受欢迎,是因为作家没有真正深入生活。回望自己的写作生涯,他说,人在特定生命里所做的事情是有限度的,自己会沿着自己的现实题材写作道路一直走下去。
而谈及此次来山东交流创作,杨小凡表示,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传统文化方面对他影响很大,同时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小说发展转折时期重要标志的《老残游记》对其影响也很大。
贴近生活,用“诚”写作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孙书文从“诚”的角度谈了四部作品的写作特色,以及什么是好小说等问题。孙书文说,当你读完一部小说后,把所有文字都忘掉,但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好小说。他认为,杨小凡写《大学》,在当下的这个时代,读者看到的是写独立学院、二级学院的问题,而要是放到50年之后看,小说依然有其价值,这部小说就有其象征性。他认为,《大地之上》写乡村振兴,如果当乡村振兴成为历史名词时,小说写的人和事依旧让读者津津乐道,那么它就超越了事件本身、超越了文字本身。孙书文认为,王方晨和杨小凡的小说,都是用“诚”来抒写,作品都呈现了“诚”的特色。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学博士张艳梅认为,杨小凡的作品能特别真实地贴近时代和生活,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评判,其小说更具写实性、代入感;王方晨的小说作品写得特别美,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没有可删减、可替换的表达,写作风格更跳脱、更抽象,写乡土小说也写得很先锋,提供了乡土写作的范式,是很有个性的当代作家。
山东政法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张建波则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了两位作家的作品在语言、人物刻画、主旨表达上的闪光之处。他认为,王方晨的小说用惯常的叙事手法把芸芸众生的世态万象呈现在大家面前,升腾起不一样的烟火,平凡之所有不平凡之境,有为之年写有味之书。张建波称,杨小凡的作品有通透、深刻等特点,看作品时,会让人思考作家是怎么写出这样好的作品。“在精神相对平庸的时代,需要穿越平庸的强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文学,两位作家奉献出了具有个性特质和丰富内涵的优秀作品。”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许玉庆认为,王方晨的小说非常具有活力,很炽热,尤其是《大地之上》写得非常成熟,是很饱满的作品,其作品之所以有吸引力,有其创作哲学在里面。“我命名为‘大地的哲学’,就是其作品蕴含很强的生命力美学。我们如何理解大地,如何理解乡土,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大地之上》对传统文化的书写,是非常深刻丰富的。王老师的小说还具有齐风鲁韵,有齐文化的浪漫飞扬、自由的一面,还有鲁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我意识。”
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在发言时表示,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文学的热情和真诚,首发的几部新书是作家呕心沥血向社会贡献的精神食粮,也是当代文坛可贵的创作成果。“山东省作协积极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努力建强文学新鲁军;安徽是我们的近邻,在生活、风俗、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推进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