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评委黄发有解读《雪山大地》:质朴的人性,雄浑的境界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茅奖评委黄发有解读《雪山大地》:质朴的人性,雄浑的境界"分享给大家!
记者 师文静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获奖作品。获奖作品以得票多少为序分别是: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
在本届茅奖获奖作品中,山东作家杨志军创作的《雪山大地》因获得最多票数,位列首位。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奖评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接受齐鲁晚报采访,为读者解读和点评《雪山大地》。黄发有教授称,《雪山大地》能获奖,是因为这部作品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在人物塑造、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特征:“作品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和独特写法;有质朴的人性,崇高的美,雄浑的境界。”
作家杨志军
《雪山大地》有作家个人深切的生命体验
《雪山大地》中,在青藏高原出生并长大的杨志军,深情回望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足迹,书写着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心路。小说中,角巴、桑杰不遗余力甚至是豁出性命地支持父亲的重大行动:父亲白手建起小学、中学,牧人的孩子得以开蒙;牛羊泛滥,父亲成立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年轻一代才让、江洋、央金、梅朵等也在父辈祖辈的荫护下成长起来,勇挑建设大梁,合力拯救草原危机。
黄发有教授称,《雪山大地》写的是作者父母一代在草原上的奋斗历程,有作者个人深切的生命体验,作品非常打动人心。“《雪山大地》最独特的地方是它对草原建设者、草原生活的描写没有浮在表面上,更不是新闻信息的拼接。那是作者杨志军魂牵梦绕的东西,与其生命息息相关,创作者的真情实感非常触动人心。比如说,作者写自己的母亲在麻风病院医治病人被感染等,写得很克制,但读者能感受到那一代青藏高原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他们与藏族同胞真正的水乳交融,建学校、建医院,真正为牧民尽心尽力,这些故事很感染人。同时这部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非常生动。不断地深入阅读这部作品,会发现作品中更多非常独特的东西。”
《雪山大地》的人物塑造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黄发有教授表示,《雪山大地》的人物很丰满,比如对牧民部落头人角巴等人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从美学境界上来讲,小说写出了非常质朴的人性,呈现出了崇高的美,整部作品非常厚重,达到了雄浑的境界。”
黄发有教授还认为,《雪山大地》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和独特写法,有的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往往在抒情上近乎滥情,缺乏克制,《雪山大地》的文字很克制,但又充满诗意。“在语言方面,这部作品还把一些藏语元素、藏族当地人的表达方式等,引入了汉语写作。这部作品以这种形式,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探索。”
第十一届茅奖评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
杨志军特别低调,一直在埋头写作
从读者熟悉的《藏獒》《伏藏》《西藏的战争》到《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再到《雪山大地》杨志军的创作一直深扎在青藏高原,从未离开雪山大地上的万物生灵和时代变革之下普通牧民的生活变迁。
一个作家一辈子去挖掘一片土地,这种作家并不多见。黄发有教授认为,这恰好成就了杨志军作品独有的特色。“杨志军特别低调,一直在埋头写作,甚至包括一些文学圈的人对他本人都不太熟悉。似乎任何的喧嚣与他没有太大关系,他真正地把生命都献给了文学。我觉得在这个年代他的这种品质很稀缺,也很珍贵。”
黄发有教授认为,杨志军和他的作品获得茅奖的褒奖,对年轻作家也有一种启示的意义,那就是作家要有定力,文学作品要有活力和多样性。“如果一位作家什么流行写什么,那肯定写不好,很难有深度表达。追流行的作品可能很畅销,但它其实很难留下来。那些文学经典,都有最独特的东西,有别的作品没有的创造性元素,能够真正打动读者,且历久弥新,这是因为作家把他的毕生心血熔铸进了文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