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晶:任何事情都得在商业上证明自己,不然就是个人爱好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专访王晶:任何事情都得在商业上证明自己,不然就是个人爱好"分享给大家!
文 李神喵
电影人王晶。图/阿灿
今年已经66岁的王晶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高产的影视从业者,自他以编剧身份开始进入影视行业起,他作为制片人、导演、编剧或监制过的影视剧作品超过400部。
王晶的作品中不乏那些至今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但他并没有因为他的高产,以及他对香港电影风格的深刻影响,或是他跟周星驰合作拍出的那些经典喜剧而被视为“港片之王”或“喜剧之王”,今天人们提起王晶时,总会将他与“烂片”联系在一起。
王晶曾在访谈中对此作出回应:“什么是烂片?谁来定义?”但他从不否认自己对电影商业价值的高度强调,在他看来,赚钱是电影的第一要务。
这既是早期香港电影业发展的价值导向,也跟王晶本人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有关。早年家中突遭变故,让他不得不早早跟着当导演的父亲王天林一道拍片谋生,为家分忧。
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决定走不空谈只务实的路,我不能再让家人受我跟父亲一样的苦。所以30年来我只拍商业片,但我敢说,我给了我家人我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
不过如果有人因为王晶那些过度商业化的作品而对他有所怀疑,那他们也绝对低估了这个屹立影坛40多年的老牌电影人。
除了喜剧外,至少有一个题材,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做出不俗的作品。
五月一日上映的电影《追虎擒龙》。/电影《追虎擒龙》剧照
算上五一上映的《追虎擒龙》,围绕香港华人探长吕乐、毒枭“跛豪”等人的黑白江湖故事,王晶已经拍了五部电影。无论是已被视为港片经典的早年作品《五亿探长雷洛》,还是后来的《金钱帝国》和《追龙》,影片票房和口碑都有不错的表现。
关于《追虎擒龙》,关于自己的电影生涯,关于今天的电影业,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王晶跟《新周刊》聊了聊自己的想法。
下面是王晶的自述。
电影人王晶。
我的少年时代,贪污腐败在香港好像都合理化了。当时的人居然会觉得这样合理,觉得这样也挺方便。于是大家冠冕堂皇地贪污,市民也默认。
有个武打明星,无牌开车撞死人,最后找到了“合适的人”疏通,罚钱了事,一天牢都没有坐。大家觉得这样很正常,找对人就行了。
故事中的徐乐(《追虎擒龙》角色,原型为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腐败探长吕乐)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他是个符号,上世纪50-70年代好多贪污探长干过的事,都集中在了他身上,他是那个时代这一群体的代表。
吴镇宇在《追虎擒龙》中饰演徐乐。/电影《追虎擒龙》剧照
以前的几部作品主要讲这些人怎么犯罪、贪污,他们有钱了怎么生活,等等,这一次《追虎擒龙》便主要描写廉政公署的成立,讲述他们一开始完全斗不过警察跟黑道加在一起的犯罪网络,后来慢慢找到门路,由弱变强,最终成功的过程。
廉政公署刚成立的时候我在读大学,当时年轻,还没什么感觉。对那里第一印象就是薪水高,有不少同学拉我们去报考,说廉署招人,薪水比一般政府工高。我问了一句:“能有多少啊?”他们说月薪有4000港元。我听了就没在意,毕竟那时我已经在TVB开始做编剧,一个月能拿6000港元。
我19岁就开始在TVB做编剧,然后做导演。我那个年代,你自己想拍电影,家里得很有钱,买个8毫米或16毫米的摄像机,还要买胶卷,才有可能拍影片。所以根本没有训练的机会,我第一次接触摄影机,就是第一次做导演的时候。我求我父亲带我,因为我连取景器、监视器都分不清,摄影机有多少个镜头我也不知道,拍到第七天全懂了。
当时片场论资排辈的风气也很重。除了导演,哪怕是副导演,想找摄影师看看素材,摄影师会直接往你头上甩一巴掌:“是你看的吗?”好像那是个很高深莫测的东西。
现在有手机都能拍一部电影了,那么多软件应用可以用来剪片,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真要说今天当导演难在哪,难在你没有说服自己去争取一个机会。你可以给机构拍,也可以自己拍微电影拿到网上放。上不了院线可以做网络电影,现在内地拍网络电影,贵的也就投资几千万元,跟90年代香港电影成本一样……今天当导演太多机会了。
王晶:今天当导演太多机会了。图/阿灿
但没有几个人能搞清楚拍电影是什么。我们那代香港导演,拍片首要想法就是拍最多人想看的,今天的很多香港导演则不然,他拍自己想拍的,有没有人看不重要,不行我就问政府要钱。今天在香港拍电影,剧本通过的话,政府可以资助,很多人因此拍出了第一部电影,然后就没有第二部了。
像之前的《沦落人》和《麦路人》,都是政府资助的,可是之后导演就没有第二部作品了,都是“一片导演”。他不改变,谁让他拍?赔定的。任何事情都得在商业上证明自己,你至少得卖得出去,不然就是个人爱好了。
不用考虑市场的话,电影上我也有很多特别想实现的想法,但现实条件下做到我想做的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那我想来干吗?
从我懂得什么是电影开始,我就只给一群人拍电影看:15-35岁的年轻人。我的所有电影都是如此。因为35岁后,人们去电影院的概率一年比一年低。到50岁,一年能去一两次电影院就了不起了,而且基本都是被家人拖过去的。这是好莱坞多年的行业经验,非常准,任何成熟的社会,都是如此。
所以如今我也不拍喜剧了。我六十几岁的人,不懂年轻人的笑点。查理·卓别林到了我这个年纪不再拍喜剧,周星驰现在也不拍喜剧,年龄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法拍喜剧了。还在拍的,一定是缺钱。像布莱克·爱德华兹,年轻时拍《蒂凡尼的早餐》和《粉红豹》系列,那么有名的导演,到老了缺钱,又翻拍《粉红豹》,就没那么好笑了。硬来,幽默感就不对了。
布莱克·爱德华兹导演《粉红豹》系列。/电影《粉红豹系列:偷香窃玉》剧照
年轻人可能还是会喜欢我们以前的一些作品,但哪怕我原封不动重拍一遍,拍出来的感觉也是不对的。进不去那个状态了,会觉得自己在做幼稚的事情。
我并不太看得起自己,自然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何况电影好不好,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标准又不一样。《阿飞正传》1990年上映时被骂死,惨得老板都不想提,结果过几年忽然在韩国的大学生圈火得不得了,又影响到了内地的大学生圈,成了一代经典。《大话西游月光宝盒》也是,1993年香港人人看完都骂这是什么东西,台湾也一样骂,片方公司都关了,结果几年后又在内地的大学生圈中变成了宝。关于电影的评价,总在随着时代和价值观而改变。
我对我自己的作品,没有哪部特别偏爱。自己看自己的东西,总有不好的地方,总觉得这里那里我要是重拍就好了。但对于拍电影最高的追求,依然是赚钱。
对我而言,拍电影是工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社会评价作品的时候,大家听了娱乐开心一下,我们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如果有人因此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拍出来的东西多么了不起,我真的劝他省省吧,电影没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