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挺怀念国产剧还没人均中产的时候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说实话,我挺怀念国产剧还没人均中产的时候"分享给大家!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人人都说周迅长着一张未婚妻的脸,轻盈灵动,眼睛里盛满情绪几欲泪垂。
我也有好些个瞬间感到自己被击中,《大明宫词》的小太平泪珠盈睫,一眼误终生,《李米的猜想》里她疲惫哽咽着追问一个不被期待的结果。
爱意来得这样饱满汹涌。我想,也许是这种奋不顾身的执拗太难得了,导演们便总爱把情意绵长深重的角色托付给她。
恰逢娄烨20年前拍的《苏州河》,近来发行了蓝光影碟。
脑海里又浮现周迅青涩的面庞,仰着脆生生的一张小脸问,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来找我吗会一直找吗。
我很久没回顾《苏州河》了,可分明记得里头的对白,和浓烈黏稠的情绪。
电影里那条苏州河,是黄浦江的支流,污染得不甚干净。生活在附近的人,三教九流什么样子都有,码头劳工、卖假酒的商人、地痞流氓、飘忽的摄影师,还有在酒吧扮演美人鱼的女孩儿,繁复的市井众生相。
苏州河的脏和片子里杂瓤的人群,搅和在一起,恰如其分地混浊却野生勃勃。它描绘的那个上海,混乱迷离,不是完整的上海,却又实实在在发生在彼端。
在娄烨的主观视角下,这样的景象是脏的,但是又是很美的。并不冲突,谁说只有光鲜的富丽堂皇,才是能端上台面给人看的呢。
可我确实很久没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这样脏乱的上海了,也太久没看到这样脱离主流的人像。没有全然消失,只是被消解和打擦边球避开了。
现代的大都市在影视作品里,少不了光怪陆离的纸醉金迷,高楼大厦拔尖、耸峙;颓靡的弄堂郁郁,众人熙熙揾食;也仍旧留有暗都市的缝隙角落。似乎方方面面照顾全乎了,可总觉着哪里差了口气。
大概是对准的人变了,主角就算是普通人,也多少自带buff和光环,看起来可爽可甜,也串味儿了。
刚毕业的实习生,说着手头紧,住的公寓却精美到恨不得让人问个同款中介,轻奢设计师款也可傍身;明明寄人篱下,活得肆意妄为,谈个恋爱实现阶层跨越,问就是真爱,粉红泡泡没有嚒,我不信。
这些都市剧主角,怕是离真实的普通人越来越远了。
戏剧效果我也能理解,观众太苦,闲暇只想轻松刷剧我也明白,可眼见着人群被划分得愈发泾渭分明,住在高层的人、公寓的人和一家三口挤在小破间的人,已然有了壁垒,说前者的故事就一定比后者精彩嚒,我看不尽然。
归根结底,我们的影视作品,越来越不愿意拍、也拍不好真正的普通人了。
虽有像《山海情》这样的高分群像剧集,“扶贫”题材听着劝退,一不小心就很上头,描摹得真实牢靠,看完原声版本感觉自己能说地道陕西话。可它讲的终归是90年代的西北人,隔着年代背景。
黄轩演的村干部马得福,他想让村里通电,先得凑够60户的指标才行。可数字就偏生卡在了59户。任他使出浑身解数,该讲的该磨的该堵的一个不少,一层一层往上头求情,可现实就是块生铁,砸得人头破血流。
这个桥段在都市剧里也常见,主角总得遇到挫折,可得福并没有开金手指的技能,嘴炮也并不能解决问题。他面对困境的无能为力,难过愤懑滋生开来,才是普通人会有的情绪。
这就很谜,国产年代剧很会讲小人物、讲众生相,可放到都市剧里,这一点反而成了短板。
断裂怎么来的。也许是年代剧遥远,而都市剧离我们的距离太近,近乡情怯,生怕摆到台面上来不够好看,可就该得撕开这层糖纸才行。
撕开来是什么样,《香港爱情故事》交出一份答卷。说港片式微,近两年港剧更新换代,倒越来越敢了,够现实主义的,拳拳到肉见血。
其实我印象中的TVB都市剧集,尚停留在光鲜亮丽的模样,职业都是什么投行精英、律师阿sir的,人人大平层大别野。
反观《香港爱情故事》,说是爱情故事却也一点都不浪漫,撕开房价这个疮疤,在夹缝困境生存的普通香港市民,有太多苦中作乐,有太多的无奈了。
▲ 酒店也排不上,只能在胶囊旅店约会的情侣
香港房价的魔幻尽人皆知,开场就讲了,“房子和爱情挂钩真的只有香港才有”。当然也不真只有香港,但这里更吊诡不可否认。
大的问题不说,光是一家几口挤在公屋,完全没有独立的私人空间已经够令人抓狂的,情侣之间想相处更是难事。
主角们生活的坪数捉襟见肘,没了样板间的精致宽敞,但就是这么个“老破小”,能把普通人的困境剖得清清楚楚。
和剧里一样,因为房子产生困窘的普通人,我想绝不是少数。可如今的都市剧,人均中产标配,家中宽敞明亮,人物要多点层次,那就给她一个有缺憾的原生家庭,这样一来就丰富了。这何尝不是让主角们,陷入另一种样板呢。
如此即便再多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安插,也就多少带着悬浮,难道要靠着看有钱人的生活也有不如意,用来自娱安慰吗。
或许《香港爱情故事》过于现实犀利了,可就算不讲痛点,我想主角是普通上班族,也是可以多样有趣。
隔壁日剧里就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平凡的生活注定不会有太多的反转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可里头容得下太多细枝末节,娓娓道来别有滋味。不见得非有什么大动静,人物照样可以丰满可爱。
常开玩笑日剧魔幻,比如新垣结衣找不到男朋友,石原里美找不到工作,可她们演绎的人物是生动常见的(长相除外)。新垣结衣在《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第一集通勤的场面,就是对社畜的实力诠释。
拥挤的地铁里,一不小心和玻璃贴面,也得小心翼翼把蹭上去的粉底擦掉;在公交车上打盹一下子惊醒,这场面不也挺熟悉的。
职场上的兢兢业业收拾尾摊,太烂好人而和前女友纠缠不清的现任男友,也想要放弃逃跑。
生活当然不会只有难处,周末小酒馆的爽口啤酒,就能短暂卸掉重负,为了一个爱情魔咒跑去听教堂的钟声,也是成人难得的童真趣味。
日式都市剧集,对准普通人的视角,不见得多深刻有意义,就算是废柴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躺平。可平凡生活里,本就是努力和喘息空间在共存轮转,日复一日不正是如此过活的嚒。
我还挺喜欢这样子对普通人的温柔刻画的,连带着屏幕前的自己,也不那么被内卷敲打,感觉被抚慰了一点。
最会写边缘人的坂元裕二,在纪录片《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里讲过自己的作品理念,鼓舞活力值只有10的人变成100的作品有很多,他想让那些是负值的人先达到零点,让-5的人变成-3。
他的作品里,有太多奇奇怪怪但可可爱爱的主角,不完美或者折射出多么深刻的社会文化,只是在单纯地过日子。
所以说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主角只是拿着普普通通的工资,过着间歇踌躇满志偶尔躺平的普通生活,在摸鱼、吐槽和干劲儿里打滚,有颓靡也有快乐呢,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吧。
动不动就贩卖中产焦虑的国产剧,有话题有热度,扣准了时代的内卷和鸡娃。可如果影视剧里,对生活的想象叫做中产阶级的内卷,挺叫人不安,也扁平了所有生活。
我更想看到更多对准普通人,保留善意和关怀的作品。甚至偶尔我会怀念,以往大家愿意看什么也没有的人,做着毫无物质回报的事儿,而不会有弹幕随意批评他们太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