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地包的张野 他演的二人转要甩赵本山几条街一生不可预料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滚地包的张野 他演的二人转要甩赵本山几条街一生不可预料"分享给大家!
提到二人转,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1957年出生在辽宁新民的二人转演员张野。他演的二人转,要甩赵本山几条街。
这个张野似乎从来没有在市级以上的大剧团工作过,几十年来在东北各地飘泊,大部分时间在农村“滚地包”。
“滚地包”这个词,是东北二人转业内行话,就是指没有正规的单位,演员自己组成一副架四处游荡演出,即使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也查不到的。
不过,我见到张野那年,他已经不再“滚地包”,终于有了一个单位——吉林省德惠县评剧团。1987年夏,吉林省二人转新剧目观摩评奖大会在四平召开。大会的重头戏是全省各个专业剧团举行的优秀节目汇演专场。当时,由于还没有正式办理调动关系,张野只能以特约演员身份登台。
记得大会结束那天晚上,汇报演出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夜色阑珊,人们脸上露出困意,但谁也不肯离开剧场。为啥?就因为压台的是德惠县评剧团地方戏队的特邀节目《小拜年》。尽管这些二人转的行家,热心的观众,在两天前已欣赏了这节目的表演者张野、秦晓燕夫妇的“绝活儿”,但没有看够,还要再过一次“瘾”。剧场里笑声此起彼伏,大家比看春节晚会的小品还开心。有的人甚至笑得肚子疼。此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张野,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从乡间跃然升起,在二人转艺术界顿时名声大振。
人的一生真是不可预料。两年前还是走屯串户“滚地包”的张野,怎么会想到他会在城里的大剧场给专家们演出,而且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专访了张野。
张野告诉我,他从6岁起就向邻居老艺人“高老美”学唱二人转,跟着戏班子南北屯、东西街跑,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后来,他上学读书,每逢假日,也总要到“小班”去侍候场子,没用人教,硬是听会了不少唱段。
高中毕业后,张野被招进辽宁省新民县地方戏剧团,当了专业演员。由于他的文化水平远比那些民间艺人高,因此其优势很快就发挥出来了。他自编自演的剧目曾获1981年沈阳民间艺术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遗憾的是,剧团是集体企业,管理不善,常年亏损,处于半瘫痪状态。
演员不演戏,简直是一种痛苦!张野一怒之下辞职了,与伙伴们搭成几副架,向广袤的关东大地走去。不到两年时间,他演遍了东北三省大部分县镇,演一处,红一处,成了最受农民喜爱的民间艺人。
1985年初夏,张野带着四副架在长春劳动公园演出二人转,被德惠县接到县剧场,一连演了一个月,天天满员,轰动城乡。德惠县评剧团爱才心切,不惜动用仅有的几个国营编制指标,要招收张野夫妇。张野呢,也愿意有个归宿。反
正有戏演就行,工资少些算得了什么?从此,他在新的艺术团体里开始了新的生活。不久,他还担任了县评剧团地方戏队队长。
虽说张野曾干过多年“滚地包”,但他从不说“脏口”,用低级下流的表演去取悦观众。他说:“地方戏的魅力在于和农民紧密相连。一个好演员要想受到群众欢迎,得为他们着想才行。二人转是灵活多变的艺术。根据这个特点,我在表演中加进许多喜剧因素。我借用相声一些东西,脸上有戏,剧场效果特别好。”
张野在唱段处理上也有创新。他知道观众喜欢少说多唱,便唱逗结合,既满足了观众需求,又无沉闷之感,剧场气氛始终很活跃。看过张野的《小拜年》的人,无不佩服他的基本功扎实。他的“变脸”,堪称一绝。据说,张野在《楼台会》中演的角色有十几个,演啥象啥,把二人转“人物跳进跳出”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平汇演结束时,我曾对张野说了我的忧虑:进了国营剧团,会不会像某些演员那样,一天天洋起来,离农民越来越远?他笑着说:“二人转是农民的艺术,我经过艺术加工还得还给农民。我身上的‘野’劲,农民喜爱,我是不打算改掉的。”
后来听说,张野自入夏以来一直在乡下演出,仍然保持着那股粗犷的活鲜劲。再后来,德惠县文化局局长告诉我,还是因为国营编制没有批下来,张野走了,去了黑龙江,进了宝清县艺术团,仍然极受欢迎。
多年之后,我看到张野演出的网络视频,他的妻子兼搭档秦晓燕已经换成孙淑梅。秦晓燕的个头比较矮,小巧玲珑,嗓音清脆,与张野搭档可以说珠联璧合,相当完美。他们之间的说口,衔接得巧的好处,总能收到良好的剧场效果。
至于他们为什么离异,没有任何信息。由于早期演出都是盒式磁带,只有声音没有影像,所以他们合作演出的剧照在网上难寻难觅。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张野与孙淑梅演出的视频。孙淑梅个头较高,演唱中规中矩,一看就是大剧团出来的。有资料介绍,孙淑梅是黑龙江省龙江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曾多次到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嘉宾演出,多次获得中国曲艺大赛各种奖项,唱功扎实、语音清秀,是一位优秀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如今,张野已年过花甲,再去乡下“滚地包”恐怕力不从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