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第一才女许鞍华 已72岁的她仍拥有极旺盛创作欲望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中国电影第一才女许鞍华 已72岁的她仍拥有极旺盛创作欲望"分享给大家!
拍电影,一度被认为是男性专属。
「男女平等」在好莱坞政治正确了这么多年,但 90 年的奥斯卡历史,400 多位获得提名的导演中,只有 5 位女性。
真正得奖的只有 1 个。
反观华语圈,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
40 年香港金像奖历史,获得最佳导演奖最多的,其实是位女导演——
许鞍华。
13 提 6 中,这个战绩无出其右。
此外,金像奖历史上赢得「大满贯」——同时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 5 项重量级奖项——的电影只有两部:
《女人,四十》和《桃姐》。
都出自许鞍华之手。
在去年的金像奖颁奖礼上,许鞍华笑言:
下次别再提名了,我的心脏受不了。
说她是华语电影中最有才华的女导演,应该没有任何人能够反驳。
许鞍华 1975 年入行香港无线电视台,师从「武侠片一代宗师」胡金铨,年纪轻轻便崭露头角。
1979 年,其导演处女作《疯劫》,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历史开创性地位与徐克的《蝶变》齐名。
1981 年第一届香港金像奖,她执导的《胡越的故事》拿到最佳编剧奖;
隔年第二届,《投奔怒海》更是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五个奖项,
而《投奔怒海》的男主角,正是刚刚从艺员训练班毕业的刘德华。
作为一部电影都还没拍过的新人,刘德华此前并不被看好,没想到却提名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至此一演成名。
《投奔怒海》上映后也是好评如潮,被奉为香港新浪潮的巅峰之作,1500 万的票房更是刷新了香港文艺片票房纪录。
20 年后,两人再度合作电影《桃姐》,再创佳绩,一个拿到了最佳导演,一个捧回了金像奖影帝。尤其是桃姐的扮演者叶德娴,更是一举拿下威尼斯电影节影后。
香港导演陈嘉上曾说:
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
许鞍华拍《客途秋恨》的时候,王晶吐槽:
谁要看一个胖女人跟她母亲的自传?
但后来许鞍华拍《天水围的日与夜》找不到投资,是王晶掏钱助攻。
好一波真香操作。
这才有了《吐槽大会》里的梗,用拍烂片的钱支持好片。
而许鞍华后来在一期《锵锵三人行》中也坦言,是《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重新给了她信心。
《天水围》之前的两部片子,《玉观音》痛遭批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票房和口碑也都表现平平,这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江郎才尽,到了该退休的年纪。
不过事实证明,直到今天,已经 72 岁的许鞍华仍然拥有着极旺盛的创作欲望,而且是越拍越稳。
梁文道评价说,很多导演拍底层生活,都抱着「俯视苍生」的姿态,很喜欢强调自己的苦难经验,仿佛拍出了这样的片子就完成了自己的道德救赎。
但许鞍华不一样。
《天水围》或《桃姐》,都几乎让人意识不到那是底层,而只是呈现出社会上有这么些人,如此生活着。
就算是《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这样有着宏大语境的电影,也依然有着浓郁的市井气,聚焦于鲜活而具体的人。
许鞍华对生活的细腻捕捉,让她能够在商业与艺术之间都游刃有余,驾驭各种类型的影片。
对她而已,压根就不存在所谓「商业」与「艺术」的矛盾,只要处理妥当,两者完全可以兼融平衡。
她所做的,只不过是好好讲故事而已——
这支短片名叫《七里地》,尽管只有短短 9 分钟,但阵容相当强大。
除了导演许鞍华外,还有「老戏骨」金士杰、「少女代名词」春夏担当主演;
《黄金时代》的摄影师杨涛负责掌镜,原创独立音乐人陈粒负责配乐。
以及全国 NO.1 的电影海报设计大师黄海。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及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各色封面海报均出自他手。
可以说,这完全是在拿院线片的规格拍短片。
这是关于一家三代人的平凡故事。
1947 年,金士杰饰演的爷爷闯关东,带着家人翻山越岭来到了七里屯。
落户扎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福字贴在了家门。
1983 年,儿子公费留学,但入学报道的时间却与春节冲突了。
在送孩子的路上,父亲给了儿子一个福字,告诉他过年要把福贴在门上,代表着见字如人的团圆。
2019 年春节前夕,春夏饰演的孙女带着爷爷亲手写的福字和心愿回到老家,在门口又贴上了福字。
春夏说:
七里地是一条路,连接了我的家和远方。在这条路上,我们三代人来来回回,走了七十年。
从落地生根,到出国拼搏,再重回故土,三代人通过同一个动作,完成了一家人血脉与文化的传承。
而这其实也是万万千千中国三代人的缩影。
70年间,中国发生了万千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冲击。
有时候,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老一辈对某些东西的坚持。比如家家户户要贴福字,比如大年夜要吃团圆饭,这些在他们看来「老土」又「没意思」。
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动作本身,而没有看透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
「福」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内在连接,沉淀着几代人的精神羁绊。
中国人对福文化的坚持和传承,正是基于那个最简单的理由:家。
正如影片中金士杰的那句台词:
福到了,家就到了。
福字,象征的是我们中国人对家庭的依恋与信仰,是我们心中恒久不变的确定感与安全感,是我们愿意守护的那份安分。
所以春夏才会对自己的外国小伙伴说:
这些,说了你也不会懂。
因为只有万千中国人才会懂。
所以,这支短片看似简单,实则是站在很大的格局上来讲一个小家大国的故事。从一个小家,到一整个民族。
微观地,是聚焦一个小家庭的合家团圆;宏观地看,是思考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与继承。有着家国情怀的气魄与张力。
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迁,对福文化的传承仍旧千古未变,对中国人来说,无论在哪里,过年期间,大家团圆就是福,有你有我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