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演员张萍 如若当年拜师赵荣琛先生的话那就是程派传人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苏州评弹演员张萍 如若当年拜师赵荣琛先生的话那就是程派传人"分享给大家!
在山东烟台市京剧团的时候,张萍已经是主演,梅派、程派、荀派、张派都学过,也登台演出过,剧目颇多,如梅派的《凤还巢》《宇宙锋》《生死恨》,荀派的《勘玉钏》《霍小玉》《红娘》、程派的《锁麟囊》《三娘教子》,张派的《望江亭》《状元媒》《秦香莲》。这种一个演员保有流派和行当跨度很大的演习方法,在地方院团很常见,选择的自然都是选各流派的代表剧目,所以说,在未拜张君秋先生为师之前,张萍的可能性还很多,但从自然条件看,归入荀派的可能性不大,梅程都是可以的。如若当年拜师赵荣琛先生的话,那就是程派传人,相信以张萍的嗓音条件和后来在张派唱腔中的优秀表现来看,定能唱得不错。
张派本来就是融汇各流派唱腔于一身,善于把不同流派演唱技艺化为己用,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流派。也因此,张派艺术核心是声腔(四大名旦的流派艺术,就不仅是声腔)。张萍归张派之前,能够在舞台上实践其他各流派的代表剧目,对于她学习张派是难得的经验,且其功效非小。
八十年代,程派远不如张派火——在北京除了李世济有一些演出之外,程派是难得的一见——而张君秋先生正广开收徒之门,很多资质不错的旦角演员都唱了张派,形成了“十旦九张”的局面,助推了张派的广泛传播和传承。其实,张派唱腔和唱法需要演员有比较高的天赋条件,不足者,很难走得远。当然,任何一个流派,或者说唱戏本来就是需要天赋的,好像梅兰芳说过“戏曲演员什么都要有一点儿”类似的话,就是对颜值、个头、身条、嗓音等等,都不能有明显的短板。张派因借鉴融汇广博,新腔婉转繁复,高腔花腔尤其为特色,对演员嗓子和演唱技巧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不过,那些认为没嗓子的就唱程派的也是认识上的偏见和实践中的歧途。因此,学张派的演员,唱得好,并不容易,唱出自己就是难上加难。由王派可以入梅入尚入张,甚至再创新流派,但归了张派,创新的路子相对就更窄。因此,大多数的演唱,也仅是在个人特色上稍作强化。
说回到张萍,偶尔听一下张派的戏,大都选张萍的演唱。有人觉得她的唱腔显得硬,但我刚好喜欢的就是这个风格,反而对柔美,水嫩,圆润的音质无感。其实,很多时候是看,不是听,她的舞台气质和身段恰能满足我对青衣行当的审美要求,尤其在张派传人中更加突出,如果能自觉把那些略显草率的张派台步细致一些,就更好了。不过,已经要步入老艺术家行列了。原本不多的彩唱演出会更少吧。
我觉得,很值得一说的还有张萍一直保持着一个戏曲旦角演员应有的身材。这本来是戏曲演员应有的自觉,但似乎很多人都觉得无所谓,可能信奉的是一响遮百丑吧。张萍的嗓音特质突出,非常宽厚,共鸣很足,就是俗话说的好嗓子,所以她唱江阳、发花等开口音的辙口,非常明显地厚实有力,不虚晃。仔细听,把开口音唱飘了的旦角很多,小嗓是难掌握的。
张萍为张君秋先生的剧目音配像,有十八出。音配像的扮相非常端庄,大气,一定觉得张先生偏爱张萍,但我觉得艺术家还是爱艺术更多。张萍和高宝贤给张君秋与谭富英先生配像的《楚宫恨》就非常好看,这戏现在北京不怎么演了,同剧情的程派剧目《马昭仪》也只能看张火丁为程砚秋先生的音配像。兵困禅宇,张萍的马昭仪身穿黑色对帔,绣银色梅枝,戴茨菇叶,腰系绦子,抱着喜神……典型的传统青衣扮相。只是配像画质比较渣,不如后来的视频清晰。
以下视频是十多年前录制的“京剧彩霞工程”,张萍研究生班毕业,正是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