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马戏团电影(《马戏团》是他真正的在默片时代最后的一部作品)

导读: 在百年光影里,诞生了太多伟大的作品,如今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很多老电影都要被观众们渐渐遗忘了,忽视了。不要说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作品,即使很多没有3D技术的电影,都会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卓别林马戏团电影(《马戏团》是他真正的在默片时代最后的一部作品)"分享给大家!

在百年光影里,诞生了太多伟大的作品,如今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很多老电影都要被观众们渐渐遗忘了,忽视了。不要说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作品,即使很多没有3D技术的电影,都会让观众们觉得,已经缺乏新意,跟不上潮流。

这样想,真的是对电影艺术的误读!电影作品,是电影创作者,用影像配合着声、光、电技术,在银幕上创作的艺术作品,它不是一种时尚的玩物和昙花一现的潮流。我们会因为现代化的,水泥钢筋建造的高楼大厦,觉得故宫过时吗?当然不会,只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再次品评这些老物件时,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触。同理,老电影也是一样,而且随着时光和岁月的淘涤,一些老电影和老建筑或者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它们历经不同时期观众的鉴赏后,仍然被认定为经典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一方面说明这些影片艺术生命力的伟大,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些影片中,呈现了可以跨越时代的价值观以及引起观众共鸣的人类情感。

在电影的历史中,有很多早期的电影艺术家,在历经百年之后,仍然会被屡屡提及,其中有被认为发明了电影的卢米埃兄弟,有第一次将电影拍摄的充满了想象力的梅里埃,有将电影剪辑技术通过实践,充分运用到影片创作中的格里菲斯,也有将蒙太奇驾驭的出神入化的爱森斯坦。但是要说真正让观众爱上银幕,充分并广泛地用光影的魅力征服观众的电影艺术家,还要说是卓别林。

卓别林被誉为电影世界的“默片之王”、“喜剧之王”。在他的那个年代,他在好莱坞拥有绝对的统治力和号召力。而这一切,源于卓别林丰富的舞台剧表演经验,在电影时代到来之前,卓别林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舞台剧演员。在1906年的时候,年仅17岁的卓别林,已经开始在一些喜剧剧目中,出演主要角色。而这些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为后来卓别林在默片时代,建立起自己巨大的个人声誉,奠定了表演基础。而正是卓别林等人在默片时代,精彩的表演实践,使得电影在那个时期,便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文娱活动。

卓别林对于电影的影响力,也主要集中在默片时期,以至于在有声电影到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卓别林依然继续用默片的形式拍摄影片,这其中一方面源于他固执的艺术追求,一方面也说明他在那个时期,在观众和整个电影体系中的影响力。

在卓别林漫长的电影生涯里,他几乎只出演一个角色,便是那个观众们熟悉的,肥裤子,小胡子,大头鞋,破帽子,外加一个手杖装束的,并时不时露出尴尬,羞怯笑容的流浪汉。卓别林演绎的这个流浪汉形象,在过了100年之后,不仅没有丝毫削弱他对于银幕前的观众,在情感上的感染力,反而因为观众们反复的捉摸,细细的品味,在这个角色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间冷暖,世事悲凉。卓别林通过这个角色带给观众笑声的同时,也不忘记让观众们,在这个角色里,感受人生的无奈,并通过一种更阔达的态度,看待人生命运中的不幸和滑稽。

在1928年,电影的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卓别林推出了一部名为《马戏团》的电影,这部影片中,卓别林依然继续着他固有的流浪汉形象。和卓别林同时期的伟大默片演员基顿曾略带嘲讽的形容过卓别林在影片中的角色,他的大致意思是“我的小家伙,勤奋,朴素,懂得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而他(卓别林),总是会在人们不注意时,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

而这个“小偷小摸”的情节设计,除了是卓别林影片中重要的笑料组成,也是小人物们在生活边缘,在尊严和饥饿,生活和理想之间徘徊的真实写照。如《马戏团》这部影片刚开始时,就有这样的一个桥段,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饥饿的徘徊在马戏团周边,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想尽办法。在看到一个父亲抱着的小孩正拿着一个面包时,他便游走到父亲的背后,小孩的面前,通过扮鬼脸等形式,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以骗取小孩手中的面包。这个桥段中即让观众们忍俊不禁,哈哈大笑,又让观众在大笑之余,不免在内心情感上,通过流浪汉的遭遇,引发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相似的辛酸共鸣。

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就是这样一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物,而他所传达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荒诞的搞笑,辛酸的嘲讽,也有小人物在情感上的真诚和善良。在本片中,因为阴差阳错,流浪汉意外地进入了马戏团工作。而进入马戏团工作的原因,完全来自于开场时,那段爆笑影史的追逐戏。在这段马戏团追逐戏中,卓别林尽显他在舞台剧中积累的,丰富的喜剧表演经验。

而其中最经典的部分,莫过于他在马戏团外,假扮人偶,骗过警察的桥段。而在这个过程中,流浪汉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因为在追逐中,意料之外的“表演”,让马戏团的观众爆笑不止。通过观众的反应和诉求,马戏团的老板发现了流浪汉的特别用处。为了保持马戏团的良好运营,马戏团老板决定聘请流浪汉到马戏团演出。

在第二天时,流浪汉应约来到马戏团面试,在面试之前,他和马戏团老板的女儿不期而遇。原因是,因为头一天表演不好,马戏团老板责罚女儿不准吃饭,而第二天起床后,因为肚子饿,她吃了流浪汉的一块面包,就这样两个人误打误撞成了好朋友。在面试的过程中,马戏团老板按照一个标准杂技演员的要求来要求流浪汉,这对于没有学习过专业表演的流浪汉而言,无疑是一个无法完成的挑战,在面试的过程中,流浪汉和马戏团老板之间,因为特定的身份而笑料百出。

虽然影片中的流浪汉不懂得这些马戏团的表演,但是从其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卓别林对于这些表演技巧可谓是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他经常用一些自然,不经意的失误,来挑起观众爆笑的神经。这个过程中,除了搞笑之外,卓别林还用流浪汉和马戏团老板之间的冲突和反衬,表现了马戏团老板的刻薄和吝啬。

紧接着影片中又是一个误打误撞的桥段,让流浪汉赢得了这次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本人并不明白自己就是表演成功的核心。而马戏团老板为了更多的挣钱,他骗流浪汉只是做一个道具师的工作。而在马戏团工作的过程中,流浪汉和马戏团老板的女儿迅速成为了好朋友,并且从一些桥段中,观众们可以领会到流浪汉已经暗恋上了马戏团老板的女儿。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马戏团中来了一个英俊潇洒,以走钢丝为表演的特色的台柱子。马戏团老板的女儿对这个走钢丝演员一见钟情。流浪汉看在眼里,却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种故事桥段,在现在的影片中,已经算不上稀奇。但是本片可贵的地方在于,卓别林的表演,让这样的一个桥段,充满了人物情感上的立体感。卓别林将流浪汉从对爱情期待时的欣喜若狂,到发现失恋后的失魂落魄,再到后来面对情敌时的妒火中烧,以及到最后成全这段爱情,并孤独转身的洒脱和落寞,演绎的入木三分,“声”情并茂。在这个过程中,卓别林充分展现了他肢体语言的天分和技巧。并且通过这些肢体语言和剧情的配合,升华出了引起观众共鸣的,让观众心碎的爱情。

特别是在影片结束时,流浪汉知道自己给不了心上人幸福的生活后,为了心爱的姑娘的未来,他真诚而善良的,将心爱的姑娘欢送给了可以带给姑娘幸福的情敌。在爱情中,能够适时的放手,也不乏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他兴奋地为心爱的姑娘操持婚礼,并送她们回到那个暴虐的父亲身边,当看到他们幸福的生活后。流浪汉选择落寞而孤独地离去。

虽然卓别林后来在有声电影时期,又出过两部伟大的,默片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但是《马戏团》是他真正的在默片时代最后的一部作品。这时候的卓别林也已经隐约地意识到了有声电影的到来,也是自己职业生涯巅峰时期的终结。而影片中卓别林最后的那个让观众心碎的背影,不仅仅是流浪汉留给心上人的,也是卓别林表达给银幕前爱他的观众,和他心爱的电影事业的一种情愫。

电影的艺术家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对影片的情怀,为观众们创造了一部部的经典,所以电影的魅力不在于技术的革新,而在于情怀的沉淀。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