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含泪诵读杨开慧至死未送出的情书(信中更多的是年轻的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

导读: 西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拆毁孔子旧宅扩建宫室时在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尚书》等书卷。 这一发现使得《尚书》重新问世,也使得儒家经典在经历过战火的侵袭后再度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韩雪含泪诵读杨开慧至死未送出的情书(信中更多的是年轻的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分享给大家!

西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在拆毁孔子旧宅扩建宫室时在旧宅的墙壁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尚书》等书卷。

这一发现使得《尚书》重新问世,也使得儒家经典在经历过战火的侵袭后再度流传了下来,“孔壁得书”的故事也一时传为佳话。

几千年后的1982年,工人在修缮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居时,在其卧室的墙壁中同样发现了一些书信。

这些书信被蜡纸包裹着,有些字迹已经难以辨清。但尽管寄信人已经牺牲多年、尽管收信人都已经离世,我们却还是能从这些带着炮火与硝烟味道的信件中体会到一丝细腻的情感,一份跨越时空的、隽永的爱。

1930年,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在白色恐怖的乌云笼罩之下,杨开慧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而在奔赴刑场之前,她还是给他深爱的丈夫留下了一封注定不能收到的家信。

信中没有太多关于信仰的高歌,有的更多的是年轻的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

杨开慧将不屈与顽强展现于人前,却将满腔的柔情和脆弱都藏在了信中。

《信·中国》第五期,演员韩雪带来最生动的表演,以一纸信件演绎革命年代的爱情。而此时的朗读已经不止于内容的叙述,而是一种感情的流露、一种精神的传达。

“我要吻你一百遍”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是革命年代最纯真的爱情。这其中充满了杨开慧少女的绮梦,也契合了才子佳人的浪漫元素。

当时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生的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的家中第一次见到了还是个小姑娘的杨开慧。

杨昌济慧眼识珠,断定毛泽东有大才,因此对毛泽东颇多偏爱。而年仅十六岁的杨开慧也在旁听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个自信张扬的年轻人。

情窦初开的少女,其爱情大多始于崇拜,而当时青年毛泽东身上已经有了令人瞩目的学识和俾睨天下的豪气。杨开慧就此对毛泽东情根深种,并暗暗下定了决心。

1918年,杨昌济北上到了北京大学担任教授,而毛泽东也在杨昌济的推荐下去了北大图书馆打担任助理馆员。

时值留法风潮渐起,许多人都以为毛泽东也会趁此机会留学法国,但毛泽东却坚定地留在了国内,并深入到了广大农村探寻救国良方,而对此,杨开慧并不意外。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毛泽东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小师妹,并逐渐将杨开慧引为知己、爱人。

“我为母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爱情始于仰慕但最终却不得不为他的报国之心妥协。

在父亲和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女战士,但是在坚强的外表下,却仍保留了一分小女孩儿的心性。她知道毛泽东有远大的抱负和济世安民之心,要站在毛泽东的身边就必须放弃风花雪月,做他的战友和知己。

年轻的杨开慧也挣扎过,但她最终还是向爱情“投降”了。她知道她爱毛泽东,胜过一切。

在杨开慧故居中发现的这封信中,字里行间同样流露出了杨开慧对毛泽东热烈而张扬的爱。

“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的是非常爱你的呦!不至于丢弃我吧?”、“我要吻你一百遍”……,字字含情,令人动容。

韩雪略带哭腔的声调在起承转合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脆弱的杨开慧。信中的杨开慧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恐惧、害怕、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身边是年幼的孩子,心中想着的是杳无音讯的爱人,死神的镰刀就悬在头顶,柔弱的杨开慧终究还是害怕了。

但是所有的脆弱却只能寄托在一封封送不出去的信件中,在寂静的深夜里独自排解。

“我怎都不能不爱你啊”

“天哪,我总不放心你!只要你是好好的,属不属于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罢”。

杨开慧信的上一段还在挣扎、思念,下一段便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自己对毛泽东的担忧。

在写信的过程中,杨开慧时而敏感、脆弱,时而又坚韧不拔。当下恐怖的环境放大了她的感情,她一面希望着毛泽东能回来拯救她于水火,另一面又盼望着他诸事顺遂,照顾好自己。

韩雪在读信的过程中几番落泪,无不是被杨开慧的纠结所感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可以为了家国大义舍身忘死,但也会为爱人心痛、落泪。

从自己的害怕过渡到对毛泽东的担忧,此刻的杨开慧已经又变成了那个顽强不屈的女战士。

她是共产党员、是母亲、更是妻子,每一重身份都给她附上了重重的铠甲,因为责任在心、因为使命在肩,她不能软弱,更不能屈服。

自中央红军转战井冈山以来,许多战士和战士的家眷都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

朱德妻子被杀、杨开慧的好友向警予、郑家奕,在经受了无数酷刑后还是难逃一死。

而当杨开慧遇难的消息已经传至井冈山,毛主席痛不欲生时,杨开慧实则还未受刑。

国民党政府要求杨开慧登报退党并声明与毛主席脱离关系,这样就可以放她一条生路,但杨开慧宁死不从,最终于1930年秋天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临终之前,杨开慧高呼:“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在这一刻,所有的彷徨、不安都变成了对理想的坚定和对革命成功的期盼。

要在腐朽的废墟之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要唤醒深受苦难的、麻木的中国人,就必须要有流血和牺牲,而早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杨开慧就做好了准备。

在杨开慧离世后,远在井冈山的毛主席痛苦万分。他在写给杨开慧母亲的家信中沉痛说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工作繁重的毛主席只能在寒冷的夜晚一遍一遍地在纸上写下“霞”字,通过这种方式来悼念亡妻,来追忆曾经在一起的点滴往事。

革命年代的爱情总是纯粹而又遗憾。身为进步女性,杨开慧不会像送丈夫出征的闺阁女子一样只能无望地等待,但也正是因为她思想的进步性,她要承受的则更多更多。

杨开慧是为毛泽东而生的,她用自己不朽的爱情,让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伟人身上多了几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为丈夫柳直荀烈士写了一首悼亡词。毛主席听闻后,和词一首,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清飏直上重霄九”。在这句词中,毛主席用“骄杨”二字指代杨开慧,表达了对妻子的敬重和无尽的思念。

“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毛主席不愿用“娇”来指代妻子,他认为杨开慧投身革命,是巾帼英雄,合该称得上“骄”字。

但赞美是一回事,看着妻子牺牲、夫妻二人天人永隔又是另一回事。庆幸的是,杨开慧没能看到的胜利,毛主席代替她实现并看到了。用一场场的胜利、用崭新的中国来告慰牺牲的烈士的在天之灵,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韩雪在读完信后久久不能平静,而现场的观众也一直沉浸在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迟迟难以走出。

在接受采访时,韩雪表示:“一个花季少女,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遇到了那个最美好的人,于是那个男人成了她生命中的全部,那个男人给了她坚定而崇高的信仰,他们最好的结局是一起养育孩子,白头偕老。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们遇到的是分离、是恐惧、是死亡的威胁”。

我们完全可以对这种遗憾感同身受。身逢乱世,所有的男女情爱都要让位于家国大义,杨开慧身不由己、毛主席同样身不由己。

战火承不住美满的爱情,但牺牲和奉献却能创造出和平安定的环境,催生出无数浪漫的爱情。

对于杨开慧这一辈人来说,面对着国将不国的现实,他们作为先行者别无选择。

只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才能让更多的孩子、老人沐浴在阳光下、生活在盛世中。这是时代的赋予他们的使命,沉重却又振奋人心。

杨开慧短短29年的人生,更多的是充满着爱、信仰与希望。即使在就义之前她痛苦、失望、绝望,却也在理智回笼后,重拾起了对理想的憧憬。

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过最好的教育、结识过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杨开慧爱的伟大、牺牲的同样伟大。

1961年,毛主席又为杨开慧写下了一首爱情诗《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上的点点泪痕寄托了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深深哀思,而“红霞”则借指杨开慧的英灵,象征着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

虽然杨开慧的手稿问世时与信相关的人都已离世。但这段历史自有后人铭记,他们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为世人敬仰,他们相携相伴的爱情也足以感天动地。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