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之歌》:重工题材的“启蒙式”表达与技法探新

导读: 根据小说《重中之重》改编,聚焦于我国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日前在央视一套、芒果TV开播。该剧由毛卫宁担任总导演、王成刚编剧、张彤执导,从目前已经播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麓山之歌》:重工题材的“启蒙式”表达与技法探新"分享给大家!

根据小说《重中之重》改编,聚焦于我国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日前在央视一套、芒果TV开播。该剧由毛卫宁担任总导演、王成刚编剧、张彤执导,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集内容来看,强情节的戏剧矛盾、亦庄亦谐的叙事形式和多处对于同类型叙事手法的突破也转换为了观众的追剧动力。

个人理想VS企业命运

行业凛冬,连年亏损的上市国企麓山重工面临被退市的危机,董事长方锐舟(侯勇饰)决意推行“重工换金融”,甚至不惜壮士“断腕”,暂停自己主抓了四年的麓山一号(35兆帕高压柱塞泵)项目研发。

那么,当年被他钦点负责该项目的卫丞(杨烁 饰)会怎么做?对激进的“重工换金融”计划并不赞同,主张保守保壳的总经理明德江(田小洁 饰),会怎么做?以精英焊工金燕子(焦俊艳 饰)、全国劳模宋春霞(丁柳元 饰)等为代表的老中青一线工人,又将各自面临什么?

这是《麓山之歌》的开篇,没有高举高打,而是从低谷讲起,从各种矛盾讲起,从痛点讲起。短短两集,各种人物关系浮出水面,戏剧冲突感逐渐升级。

区别与仅仅围绕一男一女双主人公展开叙事的典型架构,《麓山之歌》的故事围绕科研人员、企业管理者、产业工人这三个不同维度铺开,群像设定颇为新鲜且并不杂乱,而且把大量笔墨放在了人物性格特点的多面反差上,每个人身上都戏点十足。

卫丞是一个一头扎进技术数据和实验室里、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学术怪咖,虽然看似文弱,金燕子一甩车门差点把他跌出去半条马路,但他身上又同时带着理想主义者的孤勇、纯粹甚至莽撞,当研发经费被停发,他不仅直接拒绝了主动高价买断其专利的外国外企,还一状把麓山直接“告”到了省级领导面前,他的目的,是将麓山一号长试的最后一千小时顺利完成,而他的理想,让中国的重工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从而摆脱掉受制于人、缺芯少魂的“芯”脏病。

相比于卫丞,方锐舟的人物形象也同样立体。作为董事长,面对已经发不出工资的困境,他的眼神里带着破釜沉舟、生死一搏的霸气,其实如果单从前两集来看,这个人物甚至可以用“有些刚愎自用”来形容,但,仅此而已吗?从妻子、女儿到外甥,剧情也以不同的视角,渐渐拼凑出一个我们或许都曾见过的那样一类人:对事业的付出,远远大于家庭。

如果说双博士学位的卫丞和“霸总”方锐舟与大众之间多多少少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那么,焦俊艳饰演的金燕子就是彻底生活化了的一个角色,应该说,她是当下很多“打工女孩”的缩影。在都市里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希望将来能够戴上代表高级管理者的白头盔,而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想要赢得焊工大赛的奖金,其实是为了贴补和改善父母的生活

由此可见,一方面,《麓山之歌》在着力描绘最近十几年来中国重工业从低谷到顶峰的发展脉络,展现大国重工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它也让观众了解在这个体系下的个体命运和真正的生活状态,从而让观众在了解行业之余,也找到了共情落脚点。

重工题材VS轻喜元素

《麓山之歌》将“题眼”放在了重工业,而一提到“重工业”三个字,不少观众最先想到的就是粗重的钢铁、大型的机器厂房和拗口难懂的专业技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点遥远。要拍摄这样一个“硬”题材,轻巧、幽默、诙谐的“软”元素反而是极好的破题点。

卫丞和金燕子,一个是醉心科研的理工男、“一脑袋书本的高等动物”,一个是伶牙俐齿“不服姐”、“打不死的金小强”;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一个一板一眼,磨咖啡必须先数好咖啡豆。强烈的性格反差和一路“怼”过来的化学反应让这部“重”头戏平添了不少欢乐喜感的元素。

事实上,就在两人诙谐逗趣的互动中,很多原本生冷晦涩的专业冷知识也完成了趣味输出。就像金燕子踢卫丞车这段仅仅2分半钟的对手戏,卫丞两大段台词连续输出,就连主演焦俊艳本人都忍不住下场“吐槽”:金燕子最想焊的应该是卫丞的嘴吧。

演员方面,这是杨烁第一次饰演科研学者型的人物,将卫丞的执拗演绎得丝丝入扣。

例如前面提到的卫丞硬闯会场向邱副省长“告状”这场戏,如果用当时就在现场的主演田小洁的话来说——卫丞快要被万宝泉推出去的时候,双手下意识地死死抠住了门框,就是这个细节动作,让我彻底相信了杨烁他就是“卫丞”。

而第一次饰演焊工的焦俊艳,剧中电焊镜头、开挖掘机的镜头自己亲自完成,脸上几乎全程裸妆,真正把自己变成了生活中在车间里,拿着焊枪,穿着防护服、工装的女工人。

工业“启蒙”VS技法创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题材电视剧市场曾是一片欣欣向荣,但近些年来相关作品迅速冷门化,这当中的原因除了市场需求和观众观剧口味的变化之外,也是因为工业题材这块“骨头”真的是太硬、太难啃了。

所谓的“难”,很大一部分,难在最初——剧本。

中国这几十年风风雨雨、从落后到领跑的工业振兴路,中国现在的2亿技能劳动者,缺的一定不是好故事,而是能把这些故事挖出来、写出来、讲出来的人。作为编剧,不仅需要对中国重工业的历史和路径进行系统、细致、全景式的梳理,而且也不能闭门造车。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的编剧,要么是工人家庭出身,或者在工业城市耳濡目染过,甚至本人就是从业者,又或者,拥有同类型题材的创作经验。《麓山之歌》的编剧王成刚此前曾经创作了口碑不俗的工业题材大剧《奔腾年代》,这一次,他试图把“工业启蒙”融入剧中,“我希望播出的时候,我们的观众一边看着剧,一边拿着手机在百度:什么是‘球窝’。”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难在技法上。

既然是工业题材,在视觉呈现上,就必须要拍出足斤足两、不打折扣的工业风,即便是在特效手段高度进步的今天,那种烙印在每处细节上的粗粝感、砂纸感、厚重感,都是其他手段难以达到的。因此,设备、车间、机器、工厂……小到一个柱塞环,大到高度数控化的智慧车间,如何以多样态的场景载体,从镜头中传递出真实可感的工业美学、技术美学、智能美学,对于创作层面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另外,在拍摄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到,总导演毛卫宁一反“题材为上,技法为下”的创作方式,从片头到正片,运用大量镜头对机械运作的具体过程、操作原理进行细节特写,这种“技术控”式的美学表达,在以往的同题材作品中是难以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百炼成钢》播出的时候,穿插在八个板块之间的“情境”段落就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一次,《麓山之歌》将亮点放在了在片尾。艾爱国、付玲、龙卫国、李传泉……他们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当这些生活中真正的重工人在片尾一一亮相,他们被主演们所尊称的那声“师傅”,也戳中了很多观众的泪点。

整体而言,《麓山之歌》并未简单以“重工换金融”改革重组为中心,而是围绕它展开了两代人、多层面的情感与命运纠葛,并用轻喜的氛围增强戏剧可看性。可以说,《麓山之歌》是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电视剧创新、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全新呈现,也为影视创作者在题材选择和形式拓展上带来了新的思考。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