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大酒店》:商业片的外在包装与文艺片内在表达

导读: 就整体情节设计来说,李清让一开始就表现出心地善良,送迷路的秀敏回到来福大酒店,随后虽“卧底”进入酒店工作,但对马小琳萌生爱意,很快就与来福大酒店的病友们休戚与共,可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来福大酒店》:商业片的外在包装与文艺片内在表达"分享给大家!


今年暑期档,电影《来福大酒店》上线20天仅收获5600万元票房,在商业上确实不尽如人意,但其评价在各大平台却不低,在观众中似乎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在影片中,刚出狱的主人公李清让一无所有,偶遇老熟人王达基,在其安排下进入来福大酒店做“卧底”,结识了老板娘马小琳,引出了接下来的爱恨情仇。本片围绕着“家”这一主题,通过李清让的视角,多次定义了“家”的概念;同时结合社会热点,题材独特,情节丰富,节奏适中,倒也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剧情片。


在影片中,“家”的主题最为明显——李清让自青少年时开始混社会,就遭到作为优秀人民教师的父亲的偏见,在入狱后父子关系断绝,甚至他突然出现在父亲面前时,导致后者心脏病复发,住进医院急需手术。李清让失去了既是落脚的地方也是精神寄托的“家”。为了赚钱给父亲治病、重新得到父亲的尊重,也是为了重新回到曾经的“家”,李清让同意了老友王达基的要求,进入来福大酒店“卧底”,准备搞个“消费升级”,让酒店的经营难以为继。然而,故事的反转于此发生。来福大酒店并不是什么豪华大酒店,而是在医院旁边的“病友之家”。酒店老板马小琳因从癌症中逃生,接手“来福”,感恩“来福”,用爱心为艰难的病友们撑起了一片天空。老傅无儿无女,身患重病,已经长居7年;毛会计不惜一切代价,陪着母亲看病;唯一康复的胃癌患者老石,给来福大酒店带来了麻烦,也带来了快乐;秀敏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儿子却几乎从不来看望……对于他们来说,来福大酒店就是求生道路上离不开的“大家庭”。当李清让逐渐熟悉了各个病友的家庭情况,也自然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面对王达基的金钱诱惑,李清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唯一接纳他的地方——此时的来福大酒店变成他的“家”。

然而,毋庸讳言,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观影结束后,整部电影却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没有较大的感情波动。该片的定位较为尴尬——选择了艺术电影的题材,却使用商业电影模式进行包装,结果处于两者的夹缝中,既缺乏艺术电影的深刻性,也缺乏商业电影的观赏性。一方面,《来福大酒店》就主题而言,显然是主打文艺片的温情。影片着眼于家庭伦理,融入了大量社会热点:见义勇为的高成本(李清让入狱的原因不是打架斗殴,而是因救人误伤他人);出狱后就业困难,备受歧视;病人住院就医的高昂费用(大量病人住不起医院,只能长居于“病友之家”);空巢老人与儿女等。从中可以窥见《第二十条》《我不是药神》《七十二家房客》等电影的影子。另一方面,影片不愿意深入现实,进一步触碰尖锐的现实问题,又想接近市场、斩获票房,于是从中又增加了黑帮、动作、卧底、喜剧等消费因素,并找来黄轩、柳岩等明星,尽量地让影片具有观赏性、消费性。影片正是因为试图兼容文艺片和商业片,杂糅了众多的题材元素;也正是因为想塞入电影的内容元素实在太多,只能通过“堆料”的方式,把各种内容拼凑在一起。最终结果就是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任何一个精彩的故事都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要素。第一个是情节线。影片的“堆料”,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容纳很多的人物、事件,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平面化”的浅尝辄止,人物就是单独的人物,事件就是孤立的事件,并没有真正形成讲述故事的情节线。所谓的情节线,是需要纵深式的发展而非静止的平面式拼凑。如上所述,影片选择了文艺片题材,却用商业片的模式进行了包装。李清让“卧底”、试图促使来福大酒店经营失败而转卖给王达基,成为架构故事的主干线索。就其设计思路来说无可厚非,关键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出现很多漏洞。如李清让的基本心理动机,是试图重归家庭、重续父子情,而影片中来福大酒店及其病友们的篇幅及分量,远远超出了家庭。父亲在影片中的篇幅极少,也很少正面表现。不仅如此,李清让与父亲的关系变化得非常生硬,如开始时父亲的绝情,到看见李清让做善事的和缓,又因为无意撞见李清让打人而再次僵化,最后因为姐姐的几句话就莫名地和解。如此塑造父亲形象,很难建立起令人感动的父子情。就整体情节设计来说,李清让一开始就表现出心地善良,送迷路的秀敏回到来福大酒店,随后虽“卧底”进入酒店工作,但对马小琳萌生爱意,很快就与来福大酒店的病友们休戚与共。如此,“卧底”的情节悬念早早消失。李清让除了开始时拉了两个朋友入伙,试图增加来福大酒店的开销之外,并没有其他动作。再如影片整个情节的高潮,是转让来福大酒店的情节反转。王达基等反派利用秀敏服药死亡为要挟,逼得马小琳不得不转让。然而这个情节仅仅是用人物台词简单交代,缺乏必要的铺垫,显得比较突兀,而且解决得也很仓促。秀敏的儿子良心发现,说出了王达基用钱收买的真相,顺利解决了一切矛盾。这种设计显得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可以说,《来福大酒店》的情节线看似紧张、悬疑,实则松散,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分点叙述病友们的家庭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业电影的外在包装与文艺片内容之间的分裂。

精彩故事需要处理好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线。与情节线一样,它要求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而且隐藏在情节线之中,与之同步并行。因此,当情节是一种贪多的“堆料”,情感线也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影片中所包括的情感类型丰富,如李清让与马小琳的爱情、李清让与父亲的父子情、李清让与老傅的“拟父子情”、毛会计与母亲的情感、老傅与老石之间的病友情等。但也同样是因为情感类型太多,影片只能点到为止,难以深入发展,造成了人物的感情大多属于静止状态,缺乏感染力。最典型的是李清让与老傅的情感戏份,虽然影片用“芝麻糊”试图建立“拟父子情”,然而毕竟两人之间的对手戏较少,情感推进缺乏层进发展。李清让在一碗芝麻糊面前痛哭流涕,多少有些强行煽情。再有,随着剧情的推进,李清让对马小琳产生好感,用了几个晚上进行铺垫。但这份感情随着女主一句“我儿子都上初中了”的话便戛然而止。伴随着两人交往深入,两人的情感本应愈发炽热,而且由此生发出来的男女爱情有益于提高影片的消费性。而目前这种无疾而终的处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看完整部电影,这种“带着目的进入某地,深入了解然后反转”的叙事套路让人想到了前几年火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相较而言,后者题材深刻,富有社会意义,而且更专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代入感极强。反观电影《来福大酒店》,虽然用了大量热门的社会题材,但每样都只是浅浅带过。导演花了大量笔墨刻画“家”的乌托邦,似乎想表达的内容很多,但每一项都不深入,观众难以共鸣,大多既没有被逗笑也没有被感动。

(作者:陈亦歌 )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