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台为孩子们送上暑期盛宴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北京舞台为孩子们送上暑期盛宴"分享给大家!
记者 韩轩
中山公园音乐堂里,著名指挥家谭利华为孩子们“打开艺术之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著名歌唱家王宏伟扮成阿凡提,给孩子们唱歌剧……暑假临近尾声,演出市场的亲子类剧目依旧火爆。在火热的夏天里,北京舞台专门为小朋友们送上艺术盛宴,音乐、戏剧、戏曲、沉浸式演出及艺术普及活动应有尽有,名家名团为小观众量身定制“大戏”,剧场里过暑假成为孩子们的幸福选择。
名家名团为小朋友演大戏
每逢暑假到来,京城各大剧场和艺术院团都会结合各自特点,为孩子们准备“艺术大礼包”,亲和动感的音乐会、寓教于乐的剧目、体验感十足的互动演出,装点着孩子们的金色童年。
由北京市文旅局主办、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的“打开艺术之门”,是北京市最具盛名的暑期青少年公益艺术节之一,今年已是第31届。7月5日至8月31日的58天时间里,名家名团带来的64场演出、11类艺术夏令营、15场丰富的主题互动公益活动轮番上演。
“走遍南北与东西……”国家大剧院也响起悠扬的歌谣,国家大剧院专门为孩子们推出的原创儿童歌剧《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在这个暑期上演。歌唱家王宏伟出演阿凡提,风趣幽默的故事让全场观众收获快乐,具有民族味的唱段也给孩子带来美的熏陶。据了解,国家大剧院精选了包括该剧在内的8部世界范围内的高品质剧目,为孩子们推出“2024国际儿童戏剧季”。其中,《阿凡提之真假阿凡提》《体育场的流浪猫王》等作品还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多场,为家住通州的小朋友们送上艺术大餐。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等机构,共同推出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来自8个国家25家儿童戏剧团体的33部剧目精彩上演。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韦伯音乐剧《摇滚学校》虽然不是专门为小观众创作的作品,但因剧中的摇滚乐队由12名少年组成,也成为很多亲子家庭奔赴剧场的优选。此外,北京音乐厅、国图艺术中心等剧场也纷纷推出儿童演出季。
传统文化融合沉浸式演出
众多亲子类演出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备受观众欢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沉浸式演出,也越来越多地与亲子剧目结合,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近日,《敦煌·九色鹿王》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亮相“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故事发生在神秘的敦煌莫高窟,一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少年,在研学之旅中意外穿越到敦煌莫高窟九色鹿王的世界,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敦煌·九色鹿王》寓教于乐,让小观众感受到了绚丽多彩的敦煌文明。
为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拉开帷幕的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则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牵手合作,让可爱的“故宫猫”用戏剧艺术展现“活着的故宫”。著名作曲家舒楠看了该剧后感叹:“通过一只‘猫’写故宫的变迁,可以让孩子们在童真的世界里走进故宫,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宝库,今年8月,在北京77·抓马X新空间剧场驻演90余场的全景沉浸式儿童互动剧《童游山海之守护兽狐小九》,则把视线聚焦《山海经》这部上古奇书。难得的是,该剧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表演,给观众赋予故事的选择权。“你们想听谁的故事呀?是羲和还是应龙?”演员们穿梭在观众中间,不断向大小观众发问,由观众现场决定故事的走向,小观众出其不意的回答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让全场充满欢笑。
“近年来演出市场蓬勃发展,儿童亲子类的演出更像是一股清流,流淌在亿万少年儿童的心田。”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说,“北京舞台的儿童戏剧演出斑斓多姿,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而多元的审美选择。”
丰富体验为孩子种下艺术火种
亲子类艺术活动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承担着艺术普及和美育教育的重要功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演艺之都”,在京艺术院团和剧场、剧院早已不满足于让孩子们只当观众,而是邀请他们走进剧场、走上舞台,开启全新的艺术体验之旅。
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的夏令营活动历史悠久,其中不少夏令营已连续举办十余年,名家大师亲自带领小朋友学习艺术。“今年‘打开艺术之门’还举办了多个公益活动,比如首次把艺术、非遗与全民健身结合,推出习武体验课,让少年儿童在武当玄武派传人的带领下,体会中国武术的魅力。”北京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坚介绍,“打开艺术之门”作为专为青少年和儿童设计的综合性艺术节,内容越来越多元,体验越来越丰富。
近期在国家话剧院开幕的第七届“金画眉戏剧展”中,全国26个省区市的1500余名小演员带来近150部剧目,在京城戏剧名家面前演绎莎士比亚、重塑中国作品。“少儿艺术普及,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验。”宋官林说,他至今都记得,自己小时候的第一次登台,是在沈阳沈飞文化宫(原松陵文化宫)唱《智取威虎山》,那种登台的自豪感始终铭记在心。“如今登台体验的孩子,可能以后立志做戏剧的只有百分之几,但重要的是,现在登台的经历是他们一生都念念不忘的文化记忆。”宋官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