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刻板印象、职场歧视……该警惕MBTI了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标签、刻板印象、职场歧视……该警惕MBTI了"分享给大家!
如今,MBTI人格测试已经开始深入到Z世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求职、相亲、择业,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借助MBTI“算一卦”。
从血型到星座再到MBTI,人们为什么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对自身性格的探索?
心理学家武志红分析,这是因为人需要确定感,“人渴望知道自己是谁,这并不容易”。
MBTI将人的性格划分为16种类型,这种明确的分类方式给人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的感觉,让人们觉得自己可以被归为某一类,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当人们发现自己与某个群体具有相同的性格类型时,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近感。
主持人鲁豫认为,MBTI具有积极作用。“很多小孩会羞于说自己是一个I人,会觉得不融入群众,不够合群,是个缺点。”而当MBTI流行之后,她会觉得I人挺酷的,“梁朝伟先生都是I人,我觉得与有荣焉”。内向、社恐、疏离等原先被视为性格缺点的东西,当被冠以“I人”称呼后,便成为了特点,获得了社交豁免权,不再需要被纠正,可以安心保持自己的“怪异”。武志红认为,MBTI性格分类的非歧视性,是其一大优点。
比如,INFP是人群中非常稀少的类型,他们有着哲学家性格,具有内向、敏感、漂浮、理想化等特征,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在豆瓣上,围绕着INFP建立的小组有三十多个。INFP们在其中分享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获得同类的支持,并且学习如何成为高阶INFP、如何择业等。
当MBTI被许多人奉为圭臬、自愿贴上标签之后,也有专家指出其盲区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MBTI的信度和效度存在问题。虽然MBTI的题库一直在不断更新,有28题、93题、145题、200题等不同版本,但是其测试结果很可能受到测试者的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MBTI测试题目二选一的方式也令结果容易产生波动。比如“你更喜欢独处还是与他人在一起”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答案,出现“早I晚E”的情况。
在专业心理学从业者看来,“大五型人格”的问题设计更加客观和具体,在心理学界的应用更加广泛和高效。它将测试维度分为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更侧重于测量长期稳定的人格特质,而不是基于测试者的瞬间感受,测评结果相对稳定。此外还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可偏偏由非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作家母女俩研究的MBTI破圈,获得如此广泛的受众市场,这也引起了心理学者的反向思考。
也有更多的人在反思,单凭四个字母来代表一种人格,未免有失偏颇。如今在中文语境下,MBTI发展出了竞选者、提倡者、调停者、辩论家、建筑家、指挥官等更易记住的人格类型名称。指挥官所代表的ENTJ,这类人被认为是天生的领导者,适合当企业家、创业家。而实际上,马斯克、马化腾、雷军等著名企业家都是I人。而I人更适合当艺术家的规律也并不总能应验,古有李白、苏轼,今有余华,他们都是典型的E人。过度依赖MBTI来定义自身和他人,可能会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种偏见可能阻碍了深入的人际理解和有效的个人发展。
有心理学家指出,我们不应该把性格测试当成“抽屉”,而应该看作光谱。性格测试是理解自身的一种工具,但并非是性格的终点和目标。当今社会中,追求“中间型人格”才是发展健全人格的途径,而非在MBTI的I/E、P/J等标签中对号入座,不断强化某些特质,让性格走向极端。
更有人开始警惕,MBTI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演变成“职场歧视”。不少博主会分析职场生态链,比如ENTJ、ESTJ被视为“人生赢家”,ISTJ则是“天选打工人”,而INFP大多是loser,处于社会食物链底层。INFP人群容易内耗,伴有拖延、社恐、敏感、情绪化等问题,有网友甚至发出哀嚎:“我被确诊为INFP了!”
此前韩国有公司不接受某些MBTI类型报名者的新闻曾引发热议,而如今在国内,也开始出现有公司要求某些特定MBTI类型的招聘方式。以前娱乐化的“赛博算命”,在变成了严肃的招聘条件之后,开始让人感到不再轻松。以至于有人会为了求职而“爆改”性格,在网上搜索能够测出某种MBTI类型的攻略。
很多网友逐渐走出对MBTI的沉迷,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事物。网友Kostya表示,“我更期待MBTI是人们开始探索自己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拿着这个去自卑、去炫耀、去攻击、去仇恨、去制造对立、去简单地寻找所谓‘同温层’。”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