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真实自有千钧,历史终将回响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里斯本丸沉没》:真实自有千钧,历史终将回响"分享给大家!
上映9天之后,《里斯本丸沉没》迎来了票房破千万的时刻。截至目前,该片票房即将突破1700万。这对于一部纪录片电影来说,实属可贵。
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影片中与英国军人相恋结婚的中国姑娘“梁素琴”,也在电影上映之后找到了本人,实现了跨越80多年的相聚。
观众说,《里斯本丸沉没》像是一颗深海遗珠。影片将历史真相重新打捞起来之后,以其真实的千钧之力,在人们心中掀起了震撼的历史回响。
这部影片的导演方励,是国内著名的电影制片人,曾参与《苹果》《观音山》《后会无期》《乘风破浪》等影片的制作。他还曾为了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惊人一跪求排片,让影片从几乎销声匿迹到实现千万票房。
这一次,方励解锁了自己的新身份——地球物理学家,为观众揭开了一段冰冷且冷门的历史。2014年时,方励偶然在中国东极岛听说了一个故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驻守香港的英军向日本投降。1942年10月,装载着上千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轮“里斯本丸”号行至中国舟山群岛以东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当成日军运输船击沉。英军战俘遭到了日军的遗弃和屠杀,后被赶来的中国渔民救起,384人得以生还。
里斯本丸的沉没深深震撼了方励,于是他花费7年时间,探究其背后的历史真相。在还原的过程中,方励也发挥了电影人的长项,将这部纪录片作出了最接近电影化的处理。观众评价说,这部影片有着《二十二》的立意、《泰坦尼克号》的展开、《敦克尔克》的收尾。
影片伊始,方励带领团队在中国东极岛实地勘探并找到了沉船位置。以对里斯本丸沉船的寻找、定位为引,仿佛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这种探寻真相的开场方式,瞬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跟随导演的脚步,一步步深入到那段悲壮的历史之中。
从海洋研究的缘起,到对历史事件抽丝剥茧般的梳理,方励亲自出镜并担任旁白叙事,成为了连接中外、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他的讲述不疾不徐,却充满力量,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执着与敬畏。
真实,是纪录片电影最显著的标签,也是其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影片中,幸存者的回忆、家属的转述、口述录音、日记、文献、庭审记录等,如同历史的碎片,逐渐拼凑出了里斯本丸事件的全貌。这种创新的呈现方式,将史料与被访者的沟通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了串联回忆的工具,使得历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的交叉叙述将原本线性、静态的历史,以一种多角度、快节奏的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着实让人身临其境。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容、饱含热泪的眼睛以及哽咽的声音,无不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
战争的残忍和带来的痛苦在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身上,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
一个士兵为了将妻子快要燃烧成灰烬的照片抢下来而惨遭毒打,他还想方设法用偷来的墨镜镜片当相框保存下照片,只因对家人的思念是他活下去的最大支撑力。
一位老太太将父亲临行前送给她的洋娃娃珍藏了近80年还完好如初,儿时她却会因“爸爸会回来”的承诺没有实现而憎恨母亲。
还有一位士兵给不到5岁的弟弟写信,他只能用最简单的口吻说,“永远记得照顾好妈妈,她是最爱我们的人”。当弟弟能读懂信中的意思时,兄弟俩早已阴阳两隔,弟弟将那封信在钱包里珍藏了40多年。听到这个故事,连一向克制冷静的方励也受不了,他选择出门抽烟冷静,因为他也有这样一个弟弟。
片中还有英国士兵和中国女孩的爱情故事,报纸头版上的照片成了唯一的全家福……这些故事以真实的情感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与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军官卡斯伯特森的故事更加令人唏嘘。他在战俘逃命时努力维持现场秩序,在跳海前特意把军帽戴好,他对战友说,“如果现在不得不去死,那也要穿戴整齐去见上帝。”相貌不凡的他如同电影明星一般,最终却在再次被俘之后,因为照顾白喉病患士兵而去世。
他们也都是家庭中的儿子、丈夫、哥哥,有着优渥的家庭条件,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相片中呈现着玉树临风的形象。但是在战争中,人命贱若蝼蚁,800多条生命就丧生在茫茫大海之中。
亲历者说,很多年之后,才明白“活下来的人并没有真正活着”是什么意思。很多士兵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人会敲自己的头,有人习惯躲在桌子下吃饭,还有人会在睡梦中说“hai”(日语“是”)。有人会因为孩子说了一句“我饿死了”而勃然大怒,“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饥饿!”影片的最后,一直乐观风趣的幸存者威廉愤恨地说出:“战争是肮脏下流的勾当!”
电影不仅有严谨扎实的研究、详实可靠的史料,还从英、美、日、中四方视角,展现了里斯本丸号从启航到沉没、英国战俘从绝境到逢生的经过。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人性的善恶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日军的残暴与冷酷令人发指,他们违反《日内瓦公约》,将战俘封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在船被鱼雷击中后,不顾战俘的死活,甚至还对逃生的战俘开枪扫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舟山渔民的善良和勇敢。青浜岛不到 100 户的渔民,在战争期间自己都穷得叮当响的情况下,却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划着小舢板冲向大海,救起了 300 多名战俘。一位幸存者说:“那些中国人一出现,日军就不敢射击了,他们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曝光到全世界。”
救起战俘之后,渔民们还为他们穿衣、做饭、看病。当日军上岛搜查时,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3名战俘,并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将他们送到重庆英国使馆,里斯本丸事件才得以昭告天下。
一位渔民的后代说,“13岁时他爸爸出海没回来,15岁时,他就出去救人了。”中国渔民们的行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出于最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的本性。这种人性的对比,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黑暗与光明的较量,也让人更加珍视和平与善良的价值。
拍摄这部电影,方励也是出于最朴素的情感。他为了拍片卖掉自己的房子,资金链一度断掉,濒临破产,但他从没想过放弃。“我走到任何地方拜访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大家众口一词,没有中国渔民当年冒死救人,就没有他们的存在。之所以能坚持长时间沉下去把这个事做完,因为这些故事对我的触动太大了。我觉得好像自己不做,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同时,《里斯本丸沉没》的技术手段也令人赞叹。其以偏静态的动画复原里斯本丸号沉没前后的事件,通过特效和动画等手法,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 1942 年的那片海域。当船舱被帆布封死的绝望,士兵们冲破封锁的激昂,濒死前大家齐唱家乡歌曲的哀婉动人……这让观众仿佛亲历了里斯本丸号士兵的遭遇。
《里斯本丸的沉没》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影片的结尾,亲历者后人们来到东极岛,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海域与他们长眠于此的父辈告别,这一幕令人动容。最后,影片定格在了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坐标位置。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那些逝去的生命和他们的故事,值得永远铭记。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