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2)

导读: 中国历史上动乱时期,反而出现较多的农书。因为在动乱时,不少知识分子失去做官的机会,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于是,在乡间务农。其中,有些人将自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2)"分享给大家!

中国历史上动乱时期,反而出现较多的农书。因为在动乱时,不少知识分子失去做官的机会,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于是,在乡间务农。其中,有些人将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就成了农书。明清时代,地方性专业性农书开始大量出现,因为,这时读书人比较多了,一部分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了经营地主,他们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和经营内容,写出了地方性专业性农书。

耕读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乡贤,是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

乡绅,无疑是乡贤中的一种人群,是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是既腹有诗书又有德行的人。

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农耕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他们获得的各种社会地位是封建统治结构在其乡村社会组织运作中的典型体现。这种乡绅中的一部分,亲自实践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一部分直接或间接组织、指挥着耕种以期获得日常所需生活资料,在那个年代,几乎无例外地,都处于“读”的状态。

在以“士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中国农耕社会里,技术知识及其进步并非最为重要。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延续,依赖于"伦理知识"。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动荡变乱,无论王朝如何起落兴废,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纲常伦理中心却不曾变更。然而,居于这个社会文明中心位置的却恰恰是乡绅阶层。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