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4)

导读: 这样,耕读文化中,乡绅们的实质与表现,就是被个别学者称为“超稳定结构”的宗法制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耕读文化对中国哲学及民族整体价值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4)"分享给大家!

这样,耕读文化中,乡绅们的实质与表现,就是被个别学者称为“超稳定结构”的宗法制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耕读文化对中国哲学及民族整体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耕读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观,和知行统一的知识论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学者常常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哲学思想,《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淮南子》:“上因天时,下尽地才,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有理论修养,有农业生产经验,有条件完成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到哲学思想的提升。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农业文化》序言中说:“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科学思维及艺术传统,大都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事实上这是农活的反映。古代哲人宣扬‘参天地、赞化育’,‘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原则,事实上根源于农业生产的实践,也只是在农业生产的活动中有所表现”。

如果可以复原古代的耕读生活,我们将会发现,除了为生计而耕读之外,这种生活状态会是非常的悠然自得。如果遇上国泰民安的顺年,哪怕是与世相对隔绝的盆地,恰好又是土地肥美风景怡人,这里一代接着一代生活着的民众,不难养成对土地的依恋、非不得已不离乡背景的土地情结。“仓禀实而知礼节”,仓禀不实亦不愿轻易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如陕西关中平原,作为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的一个地点,亦称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风土人情就是如此。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