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的两面之缘(3)

导读: 这种指责有没有道理呢?反映了后人对于老子思想的一个普遍性误解。 我们要知道老子是在什么意义上反对仁义礼智的。他说:“大道废,有仁义”,请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孔子与老子的两面之缘(3)"分享给大家!

这种指责有没有道理呢?反映了后人对于老子思想的一个普遍性误解。

我们要知道老子是在什么意义上反对仁义礼智的。他说:“大道废,有仁义”,请注意,不是“有仁义,大道废”。他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请注意,不是“有孝慈,六亲不和”。老子并不认为仁义是摧残大道的罪魁祸首,而是说提倡仁义正是大道已废的表现,提倡孝慈正是六亲不和的表现,就好像一个人服药之时早已不健康了。所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也不是说礼仪是搞乱社会的罪魁祸首,而是说崇礼正是社会风气变乱的征兆。“首”不是祸首的意思,而是端倪的意思。老子虽然看到了礼仪之弊,却未尝违礼而行事,因为要想和光同尘,反而不能像魏晋名士那样放诞自恣。

如此看来,孔老二人的价值观还是有大面积交集的,绝不像后世转剧的儒道紧张关系。

不过壮年孔子对老子的认识还是不全面的,他只知道老子是个史官,没有意识到他同时还是个隐士;他只想请教一些老辈学官才知道的伦常规矩,不知道老子那里还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修道体验。临行,老子对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可以说,老子一语切中了中年孔子的要害——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好议人,好发人之恶。儒家本来就有道德至上的倾向,为师者又是天然的道德检察官,孔子这两条全占了;再加上年轻气盛,嫉恶如仇,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而老子则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议人之恶,危殆从之。

血气方刚,正积极入世的孔子似乎对这种告诫很无感,司马迁只是说:“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不知他后来在宋国遇到桓魋之难,会不会想起老子这番劝告。司马桓魋给自己打石棺,三年未成。孔子评论道:“这么奢侈,还不如死了早点烂掉呢。”结果司马桓魋怀恨在心。孔子再到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司马桓魋就来找茬,把树拔掉,要加害孔子,孔子师徒好不容易才脱身免祸。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